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本报记者曾毓慧

“只要选准了产业,槟榔林下‘一地巧生多金’完全是可行的。”

“发挥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有利于让林下经济产业链增值,帮助种植户实现可持续性增收。”

……

受访中,来自省内科研机构的热作专家及高校学者皆表示,应科学引导并帮扶种植户发展槟榔林下产业。

一方面,槟榔的培育期较长。从最初的垦荒栽种,到长期施肥管护及病虫害防治,再到槟榔挂果,这一过程至少耗时六七年,种植户才能迎来首轮收成。另一方面,近年来槟榔市场行情波动较大,让槟榔种植户十分被动。

在为槟榔选择“搭档”前,需要厘清槟榔的生长习性。由于槟榔属于浅根系植物,一旦在林下种植需精细化管护的作物,难免要经常松土,很容易伤及槟榔根须。而且海南槟榔种植地多为坡地,在每年5月至10月的雨季,土壤养分容易从坡地流失,进而影响槟榔的生长。

如何选种对槟榔根系生长及挂果影响较小,且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的经济作物?

受访专家一致看好槟榔林下种斑兰叶、香草兰、咖啡等香料类植物的模式。因为这些作物根系浅,生命力顽强,平时无需投入太多管护成本,且目前市场行情相对稳定。

不过,在海南本地市场,上述香料作物的产业链偏短,产值大多集中在鲜果销售及原料粗加工环节。专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具体措施,扶持海南热带香料植物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考虑到作物彼此的生长习性,在充分保障槟榔树生长需求前提下,海南省农业科技东北部服务中心主任万祝宁建议,槟榔林下短期宜种1年至2年生草本作物或花卉,中期可种多年生草本作物或灌木,长期则建议种植咖啡或木本小乔木。

对万祝宁的观点,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教授、海南省槟榔产业体系科研人员杨福孙十分认同。

“发展槟榔林下经济,是一种立体种植模式,也是一个多赢的产业模式。”杨福孙认为,在槟榔林下选种生态牧草、地瓜叶、豆科作物等低矮的经济作物,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作物的种植管护成本很低,但成效可不小,能够减少土地裸露,起到保水作用,同时还能松土固氮,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并抑制杂草,促进槟榔树生长及提高产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tz/1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