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维倩戴*每一首海上金曲都充满生命
上海入秋的夜里,上海歌剧院 女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王维倩和主持人、歌手、演员戴*做客“丁乃竺的会客厅”,分享了对海派文化和音乐的理解。 在现场,他们还演绎了《何必旁人来说媒》《蔷薇蔷薇处处开》《苏州河边》等海上金曲,悠扬的歌声,像一股轻快的秋风,勾起了在场所有观众对上海的情愫。 丁姐:欢迎二位,今年一月份,《流金岁月》演唱会在上剧场首演,请问二位这个缘分是怎么结合,成就了这样的一台表演? 戴*:我们是在一出法国音乐戏剧《庞氏骗局》里结识的,当时我们希望在演出之外还有更好的合作,然后就聚到了一起,做了这个演唱会。 王维倩:我这几年也陆续做了很多发烧唱片,所以希望找一个人来一起合作,唱一唱海上金曲,当时正巧碰上戴*老师,我就邀请他唱二重唱。 戴*:那个时候,我 一张唱片是发布在年,我不知道自己唱不唱得来。 我们选了《苏州河边》,这首歌的音域跟我们俩的声音非常搭,就感觉很有缘分。 王维倩:对的,这就像是上天的安排,我们就非常愉悦地一起唱了。 丁姐:两位的音乐缘分是来自一出话剧,又通过音乐延续下来了。其实在赖老师的作品里,也用到了海上金曲。 王维倩:当时我在剧场看《暗恋桃花源》,听到《许我向你看》这首歌,应该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首曲子。我就在想,它应该出现在我的 张专辑,因为它特别好。 丁姐:《许我向你看》是一首特别冷门的歌,在《暗恋桃花源》里面用了之后,就有了传唱,我们也很开心。 王维倩:所以今年一月在《流金岁月》的演唱会上,我们就唱了这首歌,也为了致敬上剧场、赖老师和丁老师。我想赖老师一定是非常热爱海上金曲,所以选择了这样一首歌,它也很适合《暗恋桃花源》。 丁姐:在这些经典的歌曲里面,你们最喜欢哪些歌曲? 戴*:对我来说很难选,海上金曲有多首歌,基本都是女生的歌曲,来自周璇、白光等等,其中可能两首是男生唱的。 这次演唱会里我最喜欢的是《渔光曲》,这首歌来自同名电影《渔光曲》。年,《渔光曲》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奖,它被誉为“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 它讲了一对渔家子女悲欢离合、飘零动荡的故事,本来以为在上海这样十里洋场的地方是没有票房的,但是后来整个上海滩所有的电影院都放了,连着放映了82天,一票难求。 王维倩:我最喜欢《花好月圆》,我觉得它一点都不俗气。虽然我多年来接受的是西洋音乐教育,唱歌剧,但因为我是个江南人,对江南的韵味特别敏感。我们现在很多歌词都是对称、平均的,但《花好月圆》里面的歌词“浮云散、明月照人来”,三对五,这样不对称的句子,特别少。后来发现,它们都用了江南的曲调,昆曲长短句的歌词写法,而当时世界的潮流是爵士乐,所以配器又是西洋的,可以说是达到真正的中西结合了。这些歌曲走到现在已经有80年,它们是充满生命力的。 戴*:我跟王老师做了这个演唱会之后,读了很多书,颠覆了我的观念。我从小喜欢邓丽君,就一直以为她唱的《采槟榔》是台湾民歌,但其实它的歌词是黎锦光先生从湖南民间小调采风而来的,像《采红菱》是陈歌辛老师在安徽采风而来的,完全颠覆我们的想象。 丁姐:当时在上海,不仅有海上金曲的传承,还受到外来的文化影响,像非常盛行爵士乐,很多作曲家在上海,成就了海上金曲的年代。 戴*:前不久我出了新唱片《如果霞飞会唱歌》,里面很多歌曲诞生在霞飞路。衡山路、上海音乐学院、小红楼都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摇篮、红歌的发行地。 当时我去福州宣传,遇到了一个做肉燕的老先生,他是从南洋回来的,他说他记忆最深的是《梅娘曲》,他妈妈从小就给他唱。当时我就在台上清唱,后来老先生也唱起来了。这些海上金曲背后都是有很多故事的,所以生命力也特别长久。 丁姐:《流金岁月》演唱会还加入了脱口秀,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 戴*:我坚持要加入的。王老师之前做过很多讲座,讲得非常有趣,我就想把这些以段子的形式放到舞台上。当时我们去看了很多脱口秀,有很多段子很受欢迎,但是在演唱会上,我们坚持自己写段子。 丁姐: 次《流金岁月》演完之后,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王维倩:我一直来上剧场看话剧,没有想过 次表演会在上剧场。当时大家跟观众互动特别好,我们特别感动,这么近的距离,大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情感流露,我们也能接收到听众的快乐和享受,这是人生的小圆满,可以抵挡人生中的一些困境,所以特别感慨。 戴*:我紧张的不得了,因为跟观众的距离很近,我唱的歌,观众也都会唱。后来我就想选一些更冷门的,像《何必旁人来说媒》,没想到大家也会唱。 丁姐:你们在制作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王维倩: 的困难是,我们两个人愿不愿进行下去,因为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唱海上金曲的。 戴*:其实是有过挫折,元旦时我们去了清迈,很多人在情人桥上点灯许愿。然后我们也点灯,希望演唱会红火,当时那个灯直接烧掉,我们很紧张,要再点一个,后来还是烧掉了,直接掉进河里了。 丁姐:感觉美声和流行这两种风格,在王老师的身上并不违和。 王维倩:美声是一个基础,我们会习惯把歌曲当成是艺术来完成,这个职业习惯也带到《流金岁月》演唱会上了。我本来没有想开演唱会,只想专注做唱片,但是没有想到发烧友很喜欢,他们觉得把海上金曲的内涵和灵*唱出来了。 丁姐:两位对唱片都情有独钟,渊源在哪? 戴*:我一直没有出过黑胶,从来没有想过。因为我觉得我的音乐比较像快餐,后来我接触到王老师的黑胶,她十年前的唱片延续到了今天,所以后来我还是决定要出一张。 王维倩:海上金曲更多是讲身边的小确幸,他们都不是靡靡之音,而是有很多正能量的东西在里面的。 戴*:王老师接下来要唱的这首《蔷薇蔷薇处处开》,在张爱玲老师的散文《谈音乐》里面也有提到。上海当时的音乐是跟世界是同步的。 丁姐:看出来王老师对音乐的执着,对音乐的爱,戴*老师也是,在音乐上有一种硬气。 戴*:其实我是射手座,有一种执着,95年我唱了《阿莲》,拿了很多大奖,97年我就过气了(笑)。后来我就转去做唱片公司的老板,我带出了一个歌手,雪村,但是后来公司倒闭了(笑)。后来又去做主持人,后来又去拍戏。直到遇见了王老师,我才意识到,我下半辈子其实最想做的唱歌。 戴*老师演唱《何必旁人来说媒》 丁姐:有些人的生命中是不能离开音乐的,音乐在你们两位心中是怎么样的? 王维倩:我喜欢爵士,家里的唱片一半流行,一半爵士。本来我是演歌剧,后来华丽转身,唱了流行,对我来说就像过了两辈子,值了。 丁姐:听说这次还加入了童声演唱? 戴*:这次有很多的海上金曲,都是来自童谣。*自、李叔同老师写的很多童谣,像《送别》,最早是从儿童唱起的,在《送别》之前,中国小学时没有音乐课的,从那首歌开始增加了一个叫学堂乐府,孩子们从《送别》开始唱起。所以我们把很多孩子组织到台上,模仿当年学堂的场景。 王维倩:加入小朋友演唱之后,简直是天籁。 戴*:《送别》这首歌原本来自南美,之后传到了日本,是美空云唱的《旅愁》,后来李叔同老师去留学,把这首歌填词带回了国。像王老师唱的《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本身是南美洲拉丁歌曲,她就用西班牙语和中文的结合唱。 王维倩:所以这也是我们这个海上金曲演唱会跟所有的同类演唱会不一样的地方,唱《送别》我们就还原了歌曲本质,还原了《旅愁》的版本。 丁姐:听说王老师家教也很严格,对你有什么影响? 王维倩:把我培养成了学习型的歌手,唱歌不仅要学音符,更要挖掘作曲的初衷。 丁姐:其实戴*的经历很丰富,为什么会一直坚持唱歌? 戴*:我生长自多伦路,有很多文化的气息,有鲁迅先生走过的书店,咿咿呀呀的老歌,但是随着时间就忘记了,但是王老师找我做金曲的时候,就唤醒了我的记忆。 丁姐:两位跟上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城市在发展,有些东西就消失了,两位应该也有同样的感受? 王维倩:上海人的品质造就了上海金曲的文化,每个上海人都会在生活中寻找小快乐,他们用这些来抵挡不愉快。 丁姐:戴*有很多身份,作家、演员、主持,最希望别人记得哪个? 戴*:歌手。我主持了这么多年,很多人看完节目都找不到资料,而歌手留下的声音都是有价值的。 《流金岁月》演唱会不仅是王维倩和戴*对海派文化的一次全新探索,也是希望通过海上金曲的演绎和诠释,唤起藏着时代痕迹的情愫。 10月22日至10月24日,让我们一起上剧场,收获这个秋天的小圆满!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tz/10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组图丨保亭旅游新项目带来新体验
- 下一篇文章: 她是国家一级演员,连登25年春晚,如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