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个数码化的时代。

数字技术习惯让一切量化,分解成跳动的代码,无论是物质、实体,还是感知、情绪。

当然也包括颜色。在电脑里,它们是十六进制,或者RGB。

很多细微的色差,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电脑可以。

但电脑并不习惯给这些颜色,起一个漂亮的名字。

那不够精确,但很容易被我们记住。

那些名字可以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点点诗性,一点点情感。

国庆假期前,“《红楼梦》文化展”在广州开幕。除了广东省博物馆的主展场,一街之隔的广州图书馆里,“红楼制造——从《红楼梦》故事到传统工艺”分展场也在举行。

这个展览,铺陈出《红楼梦》的梦幻色彩。

展览的第一章“着色”篇展出了“红楼梦43色”,将《红楼梦》小说中描述的那些色彩以织物艺术品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这些织物,是广州市植物染技术研究会会长*惠雄和研究会专职老师李映达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染出来的。

“中国传统色彩的命名方式自有一套系统”,*惠雄说,“常以自然景观中观察到的以及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来命名色彩。例如雨过天青、月白、杏子红、蜜合……还有南粤色彩中出现的新酒绿,是酿酒时酒在发酵后浮面泡沫的颜色。

为了还原这些红楼梦中的颜色,她们参考了许多古籍,比如《天工开物》《布经》《布经要览》。

但最难在定色。

*惠雄说,定色既要符合古人的命名系统,又要表现不同的气质,“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颜色都是有些微不一致的,就像每个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都是有差异的一样。”正是这些差异性,她们只能一边染一边定色。比较好定色的,譬如葱绿(市场新鲜的葱),松绿(参考松树)这些就先做。比较不常见但有现存文物和古籍的,就后做。譬如豆绿(查看了从宋代到清代的瓷器),石榴红(参考石榴和多幅古画)。

特别是红色系,定色的时候要靠其他颜色判断它们的深浅、浓度,必须通过做好的颜色,排列之后,通过对比才能定色,需要既符合红楼梦描述,又要有深浅浓度的差异。

传统颜色的美感,源于对自然物料的充分理解和感受,包括染料、织料和水。

本次展览中红楼梦色彩艺术再现使用到的部分传统染料

李映达说,不同的时节、不同的产地的染料,所含的色素,多寡不一,“例如同样是染蓝色,全国各地染蓝的植物有多种,古人通称蓝草。通过多次的实验测试,我们这次选取了四川产的蓼蓝,染出了色谱带更宽的蓝色系列。由于时代的变迁,气候环境的改变,连我们的生活用水也跟古人大大不同,这也影响到染色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染这批作品时,经常要提早处理几十升的自来水。”

论织料对作品气质的影响,不能不提展览中的“红楼四色软烟罗”。为了更贴近《红楼梦》里面的描述,对标所展出的文物,她们从广东省佛山市香云纱织造技艺传承人以及江苏省苏州市苏罗织造技艺传承人手中采购了一批织料白坯,还考察了多家丝绸制作工厂,从中选取了几种不同织造技艺的丝绸和丝绵混纺织料。

银红的颜色,参考了孙温所绘的《红楼梦》插图——只有在带有珠光的扭眼通花轻纱上,才能表现出它应有的气质。

秋香色亦然。这种由千年前沿用至今的颜色在历朝历代有不同的定义,此次她们主要参考中国丝绸博物馆所编的《乾隆色谱》,再配合红楼梦的文段描述的罗的纹样,选用苏罗为原料,才做出心目中的“秋香色”。

本次展览中南粤常见食材染色的材料

两位植物染职人说,古人染色极具地域特色、家族特色。每个地方、每个地方的不同染坊,都有其特有的色彩和织物。这次展览中除了有红楼43色,还有南粤12色,用的是南粤地区的物产做出的色彩作品,材料都是常见的食材、花茶、中药,展现是她们对于当年海丝盛景的想象,对南粤的想象。

红楼43色

蓝色:

月白、雨过天青、宝蓝、青金、佛青、石青

雨过天青

*色:

蜜合、鹅*、金*、葱*、柳*、秋香

秋香

金*

绿色:

玉色、水绿、碧色、豆绿、松花绿、葱绿、柳绿、翡翠、松绿、油绿

松绿

碧色

松花绿

翡翠

红色:

酡色、银红、杨妃色、水红、杏子红、桃红、海棠红、石榴红、猩红、大红、荔色、红青

银红

石榴红

杏子红

紫色:

藕合、莲青、玫瑰紫、茄色

莲青

玫瑰紫

其他:

白、缟素、银鼠、灰鼠、皂色

南粤12色

序号染料颜色

1柑橘皮浅草绿

2紫苏叶象牙*

3蝶豆花蟹壳青

4玫瑰茄甘石粉

5龙眼壳亚麻灰

6荔枝壳浅红棕

7咖啡豆金啡色

8木棉花新酒绿

9洋葱皮秋色

10金银花阳桃色

11莲叶褐绿

12槟榔片脏粉色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惠雄、李映达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gx/11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