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联节气」

ID:slshjq

专注传统文化倡导生活美学

天地之气不交

小雪▊十月中

小雪第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气就是阳气,地气是地面下的阴气,一升一降,导致天地之气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蛰穴动物进入冬眠。人也会感觉提不起精神。

卧三冬

宜蛰居▊闭藏

冬天宜蛰居,闭藏。杜甫《遣兴五首之二》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

鸟不高飞

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有诗句:“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是说下霜雪之后,鸟都飞得不那么自在了。

六翮是代指鸟,杜甫《鸂鶒》句:六翮曾经剪,孤飞卒未高。顾注:凡鸟之劲羽,止于六片。《韩诗外传》有:“鸿飞千里,特六翮耳。”

雪树寒禽

▊伯劳

宋代李迪的《雪树寒禽图》(立轴,绢本,设色,纵:.2厘米,横:52.8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宋·李迪《雪树寒禽图》

李迪,宋朝画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生卒年不详。北宋宣和时为画院成忠郎,南宋绍兴时复职为画院副使,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供职画院(-)。李迪长于写生,工花鸟竹石、鹰鹘犬猫、耕牛山鸡,间作山水小景。其画花鸟竹石,有生意而具佳趣。

此画是李迪晚年的精心之作,轻染薄雪的棘树上,栖息着一只伯劳。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我国很常见。有些伯劳是候鸟,有些留在中国过冬,因而能出现在雪景画中。

宜进枣汤

去皮核▊焙香

农历十月宜进食枣汤,方子是取大枣去皮核,于文火上反复焙香,然后泡作汤服用,养中和之气。

食芋艿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芋头又叫蹲鸱、芋魁、芋根、土芝、芋艿,有红芋、白芋、九头芋、荔浦芋(福建称之为槟榔芋)等几种类别,其中荔浦芋是芋头中的上品。

蹲鸱的别称则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蹲鸱是北方一种大芋头,因为形状像一只蹲着的鸱而得名。

在南方,芋头可谓雅俗共可赏。苏东坡《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奇绝,天上酥酡则不知 绝无此味也》诗中说:“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虀脍,轻比东坡玉糁羹。”普通的江南人家也有“贺岁羹”,即粥中加入芋头、荸荠、红枣、菱角等。

腊肉新炉

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

天灰灰的一冷下来一直到年根儿前,是腊肉的繁盛期。正因为气候相对干燥,这时候制作的腊肉品质 ,口感 。而“腊”,又和腊月、腊祭同音,好像不备一点儿腊肉当年货,就少了几分年味儿。

湖南是腊肉的名乡。过去,农村人家杀了猪,大部分都给制成腊肉,腌好了挂在厨灶房梁上,再经谷壳、木屑等烟熏成腊肉,熏的时候根据每家的口味习惯加一些陈皮、肉桂等香料。这种烟火的味道,甚至使湖南一带的腊肉形成了一大流派——“烟熏腊”。

汪曾祺在《肉食者不鄙》里就不无认真地怀念过这种腊肉:“有一次在长沙一家大饭店吃了一回蒸腊肉,这盘腊肉真叫好。通常的腊肉是条状,切片不成形,这盘腊肉却是切成颇大的整齐的方片,而且蒸得极烂,我没有想到腊肉能蒸得这样烂!入口香糯,真是难得。”

初秋去国倏忽见冬

文/王晶

古人对季节的变化很在意,很早时候就有专门按照月令用以写信问候的信札格式,称为《月仪》,每个月的月令不同,问候的重点和用语也有所不同,比如初冬十月的开头是“应钟导运,严霜稍隆,时变物移,感候增怀”……面对气候变冷,似乎从古至今都容易令人感怀万千。

▲明拓《郁冈斋墨妙》卷七索靖《月仪帖》

宋代,对自然的物候变化以及节令节日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zz/9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