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在这里,你可以走近正在消失的黎族传统建筑——船形屋,那是黎族人飘洋而至的历史见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被喻为海南岛的敦煌壁画的活化石——绣面文身阿婆,是她们用皮肤记载着黎族的沧桑历史;在这里,你可以跟黎家阿婆学织锦,跟黎家阿哥跳上一支打柴舞,到黎家阿妹的隆闺门口放歌。——题记春节在海南小住,影友老树建议我一定要去一趟槟榔谷,他说走近槟榔谷才是走近了黎家文化。其实,无论你是否去过槟榔谷,都会被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所吸引,因它地处三亚热带雨林,并有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林海,而且距离我的新居不过十余里。船屋古韵润槟榔走进黎寨就遇到了这位蓝衣阿婆在和小游客打招呼,一位导游介绍说这位阿婆已经上百岁了,闻听此言,我兴匆匆绕过围栏跟在了她身后。想来举着相机正对老人家是不礼貌的,只好偷偷按一下快门,未曾想还是被老人家发现了,她微笑着翘起大拇指放在胸前,和蔼的对我说着“布朗”。不懂其意,我只好回以微笑。图文/子衿忍不住好奇,继续跟随着老人走向绿树掩映的茅草屋。平日里见惯了钢筋水泥堆砌的高楼大厦,当点缀在绿色丛林间的茅草屋顶跃入眼帘的时候,仿佛闻到阵阵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一间间船型屋,自然和谐,淳朴又遥远,犹如画家笔下的画廊,在现实世界充满着神奇与原始的美感。图文/子衿眼前的这些船型屋有高架船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听说这种建筑形式是黎族同胞为纪念渡海而来的祖先,故以船的型状建造住屋。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图文/子衿文/子衿图/来自于网络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也许是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传说黎族女孩到了15岁,父母或者兄弟就帮她盖一间人字形的茅草屋--隆闺,男孩15岁时则多是自己盖。隆闺一般建在村头或者村尾的僻静处,或者紧挨父母住房搭建,是黎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图文/子衿一座座匍匐在山坡上的船型屋,承载着世世代代黎族人民的生活轨迹,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眼前这些古老的船形屋是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的,属五指山山脉末端,山不算高,也不雄浑,但气势非凡,别有秀色。寨子里的阿公阿婆们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屋内陈设俭朴却也整洁。老人家们多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织补亦或清扫。如今的这些小屋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村的一部分,再加上这里山青、水秀、林幽、气爽的滋润,老人们的面孔都透着安逸祥和,让人顿生一种不羡鸳鸯不羡仙的感触。图文/子衿黎锦光辉艳若云槟榔谷内有一座专门展示黎族纺织业发展的博物馆。馆内再细分为收藏着海南岛黎族祖先穿的第一件衣服“见血封喉树皮衣”的无纺馆,讲述黎族人进入纺织时代使用的纺织工具、原料的麻纺馆,收藏有世界上最大龙被的龙被馆。图文/子衿一座博物馆走完,才真正了解到黎锦可谓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其历史已经超过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多年。黎族妇女通过夸张与变形,把自然的物象反映在织锦图案上。这使得她们的服装充满了泥土的芳香。图文/子衿图文/子衿史料记载,黎族先民利用植物纤维纺织经历了无纺布(树皮布)、麻纺织品、棉纺织品的过程,纺、染、织、绣四大技艺也一路突飞猛进。在对颜色的探究中,自然素服发展到五色彩服,生活变得更有韵味。黎家女子就是在这样纷繁复杂的过程中,一点点把最质朴的原始素材转化成美丽的黎锦。眼前的龙被就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工艺美术品,也是传统织锦技术最高成就的瑰宝。图文/子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黎族传统服饰正在逐步淡出历史舞台。现实版的黎服已经少为日常生活所用,更多是作为技艺传承和工艺展示。展馆内的阿婆阿妹仅在此向大家展示黎锦的制作技艺,并将附近村庄老人织的黎锦放在此处销售。眼前每一件艺术珍品的完成,都可以说是黎族阿婆阿妹的心血和结晶,也是她们智慧的集中表现。“雕体离耳”话传奇图文/子衿图文/子衿槟榔谷内反映海南民族文化的展馆很多,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黎族文身馆。它展示了本土居民最大的特征“雕题离耳”。所谓的“雕题”就是纹脸,即在脸上刻图案;“离耳”就是耳朵上佩戴大的耳环。在槟榔谷,这些基本特征成为一道珍贵的人文风景线。图文/子衿透过文身馆的展示,可以了解到这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母权制的产物,它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产物。纹身是黎族历史上凝聚力、号召力、生命力的标志。特别是与外族人发生战争时,文身、服饰就是“自己人”的最鲜明的标志,是黎族历史上最壮观的文化现象。据考证,黎族有古代“百越”一支发展而来。古越人作为海洋民族,他们崇拜龙蛇,认为在身上刺了花纹,下水之后,龙蛇就不会伤害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极少改变,世代相传成为黎族妇女文身的俗规。比较普遍的说法是: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女子只要长大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时,都毫不例外,必须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接受文身,他们把文身看成民族的标志。这些用血肉之躯展现出来的神秘图案,包含着黎族先民对生命的祈求,对幸福的盼望,和对灾难的回避,为黎族文化增添了斑斓色彩,也是黎族生命的综合体。图文/子衿文/子衿图/来自于网络走在槟榔谷,遇到文身的阿婆算是一件幸事。因为堪比敦煌壁画的黎族纹身面临着绝迹。那些文在脸上、胸前、四肢的蓝色的花纹图案,给阿婆平添了几分迷人风姿,她们也以此为美。目前,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孩几乎不再去文身,手艺也已在失传,再过二十年,我们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图文/子衿这些用血肉彩绘出的生动、斑斓的图画,为黎族的历史增添了璀璨的色彩,是一个民族沧桑的见证,仿佛是三千年前一幅幅“敦煌壁画”的活灵活现。这些各式精美的文身图案令人惊诧。用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的话说:“文身是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哪一个民族像黎族这样保存了三千多年,至今还能找到它的遗存,实在是一个奇迹。”纺染织绣、竹木乐器、打柴舞、文身绣面,这些濒临失传的黎族传统技艺和正在消失的文化现象,被槟榔谷人呕心沥血地保护着,坚持着。在这个旅游业态向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槟榔谷定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黎族的精髓得以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如今天南海北的游客们正在进入这个民族文化的守护天堂,也纷纷被真正的海南主人谱写的这一段民族传奇所折服着。图文/子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tz/15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