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了四代人,这碗元宵圆,竟让泉州人吃了
乍暖还寒的季节,不如来一碗元宵圆。 中山中路泮宫的对面,是历史悠久的金鱼巷,走进巷口,右侧是一排广告宣传栏,而最边上,是一家卖元宵圆的小店,海丝金凤。 小店并不大,面积只有4平米左右,门口的推车上放着几袋包装好的元宵圆。每每到了冬至或者元宵,来这买元宵、吃汤圆的人总是络绎不绝。 现在,广告栏跟前多了崭新的“小*人”自行车 海丝金凤的老板叫林金鱼,泉州人。年,金鱼巷口的杂货铺摇身一变成了林家的元宵圆小店。虽然到现在才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但是元宵圆的制作手艺却要追溯到清末民初,这便是小店敢自称 的原因。 那时,泮宫口附近是泉州中菜市场,勤劳的林家先祖挑着担子在附近售卖元宵圆等甜点。汤圆甜香润滑,慢慢地,文庙泮宫口那位“祥师傅”的元宵圆成了人们喜欢的零嘴,三不五时,总要买点来解馋。 此后,时局动荡,“祥师傅”的甜品小摊被迫停歇,摊位没了,手艺并没有废弃。逢年过节,相熟的老食客以及邻居们总会找上门,买一点祥师傅做的元宵圆。 上个世纪80年代,祥师傅的孙子,林氏元宵圆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林金鱼,像爷爷一样挑起摊子,在人民影院门口或金鱼巷口摆摊卖甜点,消失了几十年的林氏汤圆再一次回到了泉州人的生活之中。 年,还未扩建的海丝金凤 后来,林金鱼在金鱼巷口买下了一间小店,从自己与妻子的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店名,从此,林家流传了上百年的元宵圆终于有了自己的店铺和名字,海丝金凤元宵圆。 没有桌椅,食客只能站着吃,或者打包带回家煮,年,林金鱼在小店对面盘下了一间30平米的店面,虽然不大,但是食客却可以坐下好好品尝元宵圆。 年,小店重新装修,从原来的40多平米变成了多平米,用餐环境越来越好。 海丝金凤的菜品种类不少,却不固定。第四代传承人林永松说,店里的只卖当季的食物,这样做出来的食物才是 吃的。 元宵圆、姜芋小汤圆、蒜蓉枝、芋泥,是每次来必点的食物。元宵圆的原料配制的比例也是有讲究的,上等糯米、优质花生、芝麻、白糖、猪油,缺一不可。圆圆滚滚、洁白如玉的外表,让人好生喜欢。 内陷在家里事先做好,并搓成圆形,放进装着糯米粉的大盆子里,裹上一层粉后,沾水,继续滚粉,不断重复十多次后,元宵圆才完工。 糯米粉放进圆形大盆,开始滚汤圆 元宵圆一碗五粒圆子,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林永松说,这是五福临门之意。水磨粉制成的元宵皮颇有嚼劲,吃起来也不粘牙。内陷微甜,吃一口似乎甜到了心里。 姜汤圆仔也叫冬至圆,与元宵圆不同的是它没有内陷,除了一样有嚼劲以外,小汤圆还有粉色和白色之分,加入蒸熟的芋头丁,用生姜和红糖煮好的汤汁锅里煮沸,特别适合女生在冬天的时候吃。 闽南人的节日总是离不开美食的助兴。姜芋小汤圆不仅有着团圆之意,芋头也有多子多福的意思。 喜欢吃芋头的话,店里还有芋泥。芋泥是用槟榔芋蒸熟做成的,甜度适中,吃的时候先把芝麻搅匀,吃的时候芝麻香与芋头的美味充分融合。 蒜蓉枝与月牙酥是咸的,运气好的话,你还能看到阿姨在店门口制作食物的过程,感受食物上桌前的奇妙。 食物融入了生活的血脉,成为记忆的一部分,就像食客对海丝金凤的喜爱一样。带着孩子的妈妈,年过半百的老人,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在小店里都能看见。 对于大学毕业后就回来帮忙打理小店的林永松来说,海丝金凤不仅仅是传统的闽南美食,更是一种让幸福发酵的催化剂。幸福,谁会拒绝呢? 海丝金凤元宵圆 金鱼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d/695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不用去岛外,来老同安,吃个大碗又好呷的土
- 下一篇文章: 劝告大家相亲20次,35岁剩女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