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槟榔存在一定的误解,有些人见到吃槟榔时满口鲜红色误以为吃槟榔会导致口腔“出血”,其实这样的误解多半出于对槟榔的不了解,口中鲜红的其实是槟榔汁,槟榔汁之所以跟血一样的鲜红,是因为有一个不得说说的“槟榔结”。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常年挂绿,树杆碗口般大,单杆不长枝,羽状复叶,果坚,卵圆形。果可吃,也可当药,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

在中国的吃槟榔历史长河里,槟榔古时如香烟,宋代《岭外代答》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康熙万州志》曰:“树槟榔为业,居常昼夜啖槟榔,宴会以敬客。婚定槟榔,当委禽。”据史籍记载,自宋代起,历代海南地方官都把槟榔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明清两代,吃槟榔更上升为一种时尚,推动这一时尚的有上层官员,也有地方贵人。明人叶权在《游岭南记》中说,潮州人以口红齿赤为富贵子,嚼槟榔不离口也。广州城中,不时看到少年英俊的公子哥腰束金带,跨骏马,在行进的途中仍不停地咀嚼槟榔。吃槟榔,在当时已是一种炫耀性的消费……槟榔在明清时期已是时尚物。

明清以后,南方重要城市广州吃槟榔渐渐消退。不过,槟榔产地的海南至今保持着吃槟榔的习惯。海南省万宁市,是全国的槟榔之乡,市里专设槟榔局,万宁吃槟榔风气很浓,是海南省“红唇族”(槟榔爱好者)较多的县市之一,万宁吃槟榔历史悠久,至今仍有很多人按传统的方法吃槟榔。传统法即吃槟榔鲜果,必须配“槟榔结”。现代时沿法吃槟榔,吃的是槟榔干,配佐料吃。

中国人吃槟榔,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蒸煮熏干等制作后的槟榔果干,另一种是槟榔鲜果。槟榔鲜果,是一种传统的吃法,生态、原味原汁,很受槟榔爱好者的欢迎。湖南人爱吃槟榔果干果,海南人与台湾人爱吃鲜槟榔果。吃鲜槟榔果,得有“槟榔结”。所谓“槟榔结”,就是扶留藤叶与石灰打成的“结子”。吃槟榔为何要用“槟榔结”?古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做了解答。他说:生吃槟榔味道苦涩,但与扶留藤和蚶子灰一同咀嚼,则柔软滑润甘美。可见,万宁人传统式吃槟榔,历史悠久,从明代起就已用扶留藤叶与石灰相配吃。扶留藤是一种藤类植物,万宁人俗称蒌,叶子有巴掌般大。蚶子是海里一种贝类软体动物,蚶子灰就是用蚶子壳烧成的一种石灰。海南人与台湾人吃槟榔前,先弄“槟榔结”。“槟榔结”制作简单。

先将扶留藤叶摘回洗净,放在太阳下晒片刻,晒的目的是使扶留叶变软,打起结来叶不破。再把扶留叶剪成三个手指般大的条片,将蚶子灰用少许水调成膏状,把少许蚶子灰膏涂在扶留叶上,再撒点八角香科,然后把扶留叶打成三角形的“小结”,“槟榔结”就弄好了。吃时,把鲜槟榔切成几小片,一小片槟榔配一个“槟榔结”,两者同时入口,然后咀嚼。槟榔鲜果水份较多,咀嚼时,会感到满口是水, 口水有苦涩,一般不吃,吐掉。再咀嚼出水时,这口水不要立即吞下去,得慢慢的在口里咀嚼,让槟榔与“槟榔结”互相磨合。经过磨合,槟榔会释放出槟榔碱,第二口水很快就会出现变化,由赤色渐渐变成红色。此时,再款款地把槟榔汁吞下去。

槟榔与“槟榔结”,都不是红色物体,为何槟榔汁会变红呢。这个神奇之谜,得用科学去解译。有人专门作过试验,单咀嚼槟榔,汁是赤白色。槟榔与扶留叶一起咀嚼,也没有半点红色。后来又加了蚶子灰,槟榔汁立即变红。槟榔汁遇到蚶子灰会变红的关键还是在蚶子灰。蚶子灰与扶留叶和槟榔一起咀嚼,发生了化学变化作用,使槟榔汁变得血红。吃槟榔与吃任何东西都不同,一口槟榔要吃半个小时以上。槟榔为何这样耐吃?其实,准确地说,槟榔不是吃而是嚼。槟榔的纤维很多,粗糙无法吞下。人们只吃咀嚼出来的槟榔汁。槟榔越咀嚼味越浓,口越红。槟榔与“槟榔结”一起配吃,会有一股类似酒精的醉人之感,但其实是植物醉。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这就是醉槟榔的奥妙。

赞赏

长按







































鏍规不鐧界櫆椋庣殑鏂规硶
闀挎槬鏈夋病鏈夋不鐤楃櫧鐧滈鐨勫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d/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