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腾冲和美家园腾冲市创建全国民族团
腾冲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国境线长公里,这里居住着25个民族,其中傈僳族、傣族、回族、白族、佤族、阿昌族为世居少数民族。总人口68.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6%。有荷花、猴桥2个民族乡镇,14个民族村,个少数民族自然村。 近年来,腾冲市把民族工作作为维护边疆团结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治任务来抓细抓实,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乡镇、进村(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警)营、进医院、进景区、进教育基地“十进”活动,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在民族地区大力实施产业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举措促进民族地区民生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让各族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幸福,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 幸福腾冲和美家园供图 精神高度: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在腾冲市猴桥镇境内海拔三千多米的尖高山巅,矗立着“共和国1号碑”,猴桥胆扎村傈僳族外事界务员蔡新装每次巡边护碑,都要走上很长的山路。有记者问过蔡新装巡界苦不苦?这位傈僳族汉子没正面回答,只说:“这是我们‘家’的国土!” 幸福腾冲和美家园供图 “家”就是国家。这就是以蔡新装为代表的腾冲边疆少数民族群众朴素的家国情怀。在历史上,腾冲曾涌现出了民国元老李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抗日县长张问德、抗日名将寸性奇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在他们身上都折射出坚强不屈、团结奋斗、爱国奉献的高尚品质和英雄气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已经融入腾冲各族儿女的血脉之中。 “*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进入新时代,腾冲市将*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边疆社会实情相结合,精心打造从龙江到猴桥国门新村的“*的十九大精神”宣传长廊。充分发挥“艾思奇百姓宣讲团”作用,以“个十百千万”宣讲制度深入乡镇、村社、学校、机关、企业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宣讲多场次,听众多人。宣讲中采用边境地区重点宣讲、民族地区个别宣讲、双语宣讲等方式,用心用情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国故事、民族故事,及时把*的声音送到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 宣讲会供图 深入实施红色引领聚心工程、红色文化育民工程、红色产业富民工程、红色治理美丽工程、红色共建固边工程、红色典型示范工程等六项工程,打造“边疆*建主体广场”3个,持续推进边境*建示范带建设,在多户*员户中开展挂牌示范活动,在边境一线设立国旗台座、配发国旗面、*旗面,让鲜艳的国旗、*旗飘扬在边境一线。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腾冲各族人民人心相聚、价值相通、认同相一,使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生温度: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郭彩廷,腾冲市猴桥镇胆扎社区一个会说傈僳语的汉族扶贫干部,在他逆向选择下村挂职,不顾阻拦冒雨赴险乃至遭遇泥石流付出生命的最后一刻,心心念念的都是傈僳族的困难群众。 民生为上,脱贫为要。近年来,腾冲市围绕“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目标定位,依托“绿水青山”优势,以“一县一业”为契机,大力发展“健康医药、健康旅游、健康运动、健康食品”四个健康产业,大力发展壮大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五美一最”建设工程,推动“美丽腾冲”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每个乡镇打造一个美丽集镇、一条美丽河湖、一条美丽公路,三年内计划打造个美丽乡村、评选个最美庭院,逐步改善全市各族群众生活环境和质量。 .7亿:年腾冲实现生产总值.7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6:39.2:4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96亿元、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36亿元、增长21.9%;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增长35.1%;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和元,分别增长8.6%、10.8%。 32亿:建成猴桥槟榔江三岔河水库 57亿:建设“荷花湾”项目 72亿:投资72亿元的腾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6亿:“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投入各类项目资金6亿元,3个沿边乡镇27个沿边行*村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 3亿:年整合各类资金在民族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家居环境提升、饮水安全、卫生室、农村道路、边疆*建长廊试点建设等项目,6月底前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腾冲市少数民族村水、电、路通达率% 99.7%、98%: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7%和98%,实现防贫保险对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全覆盖 …… 这一个个客观的数字最终都变得有温度,变成少数民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伸出大拇指点赞的好日子。 幸福腾冲和美家园供图 腾冲市在少数民族脱贫攻坚工作中,盯紧“世居少数民族”和“抵边村寨”,重点 佤族清戏追溯其起源正是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经由西南丝绸之路交融而生的一朵绮丽之花。腾冲虽地处极边,但却是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边关重镇,被大旅行家徐霞客称为“迤西所无”的“极边第一城”。长期以来,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和谐、和顺为核心内涵和以开放性、包容性为基本特征的地域文化。 近年来,腾冲市加大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力争每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有1项以上传统文化项目得到保护和发展。走文化与旅游、城市精神培育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挖掘腾冲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的鲜明文化特色,讲好“腾冲故事”。认真落实繁荣民族文化的各项*策,14个民族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全市有12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少数民族项目传承人74人。出版了傈僳族、阿昌族、佤族历史人物传、口传文学等书籍;定期举办腾冲市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武术竞赛项目和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等优秀表演项目在全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全市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百花盛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宣讲会供图 巍巍高山见证着腾冲大地的沧桑巨变,清澈江河诉说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一张张手足相亲的笑脸,一个个守望相助的故事,一项项日新月异的发展,让腾冲收获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答卷;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殊荣。 幸福腾冲和美家园供图 站在新起点上,腾冲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精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美家园更加幸福! 云南网通讯员云保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d/12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广州穗雅
- 下一篇文章: 平时还是少吃这几种水果,或许会使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