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症状有哪些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41222/4541952.html

乡村要振兴

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马汉权/摄

闽清县是省定农产品主产区,各乡镇立足“山”“水”的优势谋发展,通过发展橄榄、葡萄、水蜜桃等产业,拓展特色农业体系,打造闽江两岸万亩橄榄带,打响“闽清三宝”品牌;以创建“乡村文旅产业振兴示范工程”试点县为抓手,全力推进福州西部山区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接续绘就梅邑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一粒青果的产业

闽清有好水,好水养好山

  闽江穿境而过,以充沛的水汽调节着两岸山地的湿度和温度,尤其是在低海拔的闽清城区北岸,形成气温稳定、保湿度好的优质橄榄产地。

吴玉晶/摄

  早年,闽清橄榄以个大肉多为优,多数由蜜饯厂收购, 价也不过1元每公斤。直至10多年前,闽江北岸的白河江自然村出现自然变异的甜榄,外出务工的村民将其带到潮汕一带,大受欢迎,身价扶摇直上,“枝头价”在每公斤12.5元以上,一棵成年橄榄树的年产值在元以上。   然而,重新种植幼苗,至少要7年才挂果;砍伐种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橄榄树,又于心不忍。对此,白河江榄农想出妙招,发明了高位嫁接——将甜榄枝条密接在老橄榄树枝头,实现树上换种,当年即可挂果,次年便进入丰产。树还是原来的树,果子却实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值。

马汉权/摄

  不仅是种植技术“点石成金”,种植户还潜心钻研专业经营,村里先后成立近30家合作社,也带动产品出路有更多的选择——或自产自销,或委托同村人代销,更多的是在橄榄树开花时即与客商谈判,定产量定价格,将橄榄树承包给对方,先收钱,再受雇代管橄榄林,收入丰厚并稳定。   品种重于产量、品质高于产量、品牌高于数量,走了高端市场,种植户的思想和眼光都更加远大和透亮,培育优质品种,积极参与各类展销和评奖,形成更为完备的橄榄产业体系。年,白河江自然村橄榄种植面积达亩,年产量多吨,产值多万元, 种植户年收入多万元,户均收入60多万元,人均收入12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橄榄 村。

橄榄丰收季吴玉晶/摄

  近年来,白河江橄榄产业发展模式已在闽清县复制推广,全县橄榄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以来,闽清连续4年举办“中国·福州(闽清)橄榄节”;年,闽清橄榄获评“全国 影响力农产品品牌”、品牌价值21.9亿元;年,闽清橄榄年产值10亿多元,产量、产值稳居全国“单项 ”……   为进一步壮大本土橄榄产业,接下来,闽清将加快白河江橄榄基地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促进生产条件改善。同时,推进农旅融合,让更多游客体验橄榄采摘,品尝橄榄宴,观赏白河江橄榄基地独特风光。   闽清橄榄,正给当地乡村和人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幸福味道。

一片田地的文章

闽清有好田,好田出画卷

  金*的稻穗、深紫的葡萄、橙*的柚子……这些都是属于秋天的颜色。丰收时节,闽清的田间地头,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铺展、一张张笑脸见证振兴。

马汉权/摄

  千亩农田的大卷——梅溪镇樟洋村虽然位于深山里,只有留守人口多人,但全村亩水田却得到很好地利用。这些水田由几名种植大户照料,逐年交替栽种槟榔芋、茭白等,每亩地成本约元,年均产值1.1万元。每到收成季,收购商纷至沓来,优质农产品不愁销。过去,村民连年种水稻或芋头,每亩水稻的年产值在元上下,只能保本。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当地农户学会轮种水稻、芋头,每亩地两年的总产值达1万元。后来,有人尝试用茭白替换水稻,每亩年增收多元,这一模式很快得到推广。

吴玉晶/摄

如今,樟洋村田地年产值约万元,以种田劳动力人计算,人均5万多元,两个以上劳动力的种植户年纯农收入达10万元以上。“没想到种田收入也会这么高!”种植户朴实的话语里,满满的幸福。樟洋村还将围绕村里的历史文化遗迹、传统古民居、田园体验打造“传统文化观光”一日游等旅游线路,开展茭白体验节、槟榔芋丰收节等自然体验活动,吸引人流,聚集人气,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百亩农田的中卷——在塔庄镇上汾村,龙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亩农田,打造起水果农庄,种植10多种欧亚种葡萄和其他流行水果及有机蔬菜,主营农产品采摘体验活动。

“在土地里种植梦想并收获成功,还给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和致富机会,感觉很满足。”企业主说,选址塔庄,是看中这里水质清澈,溪谷平原田地肥沃,光照又强,接近米的海拔形成明显的昼夜温差,适合生产好葡萄。同时,区位条件优越,全县腹地“大通道”贯通,距闽清城区车程半小时,距福州市区车程不到一个小时,且与商贸大镇坂东、温泉景区七叠相邻。

毛淑文/摄

好定位、好项目、好品质、好运营,带来好效益。年,该农庄葡萄产量达10万公斤,收入约万元,还承办了葡萄采摘节、文化节等推介活动,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和经济效益。10月,龙晶葡萄休闲观光园项目动建,拟建设果蔬大棚、游客集散中心、乡野趣味娱乐区、水上乐园码头、龙晶科普景区、龙晶美食园、园区休闲栈道及配套基础设施等,休闲观光旅游产业链的打造将带动百亩田地持续释放活力。   十亩农田的小卷——在与上汾村的葡萄园一溪之隔的秀环村,一对宁德来的夫妻相中沿路滨溪的十亩地,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小确幸”。

苏雪容/摄

两人选择个体经营模式,将“夫妻田”开垦成牛奶草莓园。小畦小棚,经冬复春,待得满畴铺果,再夯好田间小径,开展采摘活动,间或通过抖音、推文作促销。亦农亦商,亦线上亦现场,两人一年收入30多万元,忙碌而充实,知足且静好。被问及有没有扩产打算,夫妻俩表示,十亩是个合理的区间,忙闲适度、得心应手。“再看看吧”,并非小富即安,而是稳实的慎重,对精力广度、劳动强度的理性考量,是一种行止有度的选择。我有田一片,在闽清,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身土地,生动地印证着:四海无闲田,农夫皆乐足。

一山桃林的甜美

闽清有大山,好山产好果

  下祝乡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7.2℃,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经过多年耕耘与摸索,下祝农户得出一个结论:这里适合种植水蜜桃。他们经过多年反复筛选对比,最终确定了岗山白、红凤、白凤、大久保、甜桃、朝霞*桃等6个品种。每个品种的花期、生长期和采摘时间不一样,从2月到4月,次第绚烂山间;从6月上旬到8月中旬,形成近3个月的采摘期。

下祝千亩桃林桃花灼灼许宋新/摄

眼下,下祝乡多名果农不问寒暑地从事着甜蜜的事业,形成0多亩桃林,年产近万公斤水蜜桃畅销八闽大地,产值达万元。同时,每年吸引人次游客来追逐桃花灼灼和满园果香。

  一果富农,一产兴乡。虽是偏远的高山乡镇,下祝并没有因城镇化而空心化,常住人口1.2万,还有0多外来人口。车水马龙,人流熙攘,正是振兴的乡村模样。下祝乡水蜜桃种植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蒋祖德/摄   为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销售网涵盖面,下祝乡借助网商等新兴渠道,大力扩大产品销售范围。同时,加快打造千亩桃花基地,采取农民合作社、公司+基地等形式,引导农民成片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作者

池宜滚

编辑

毛淑文

校对

*审核

马汉权往期精彩回顾~家乡美

下祝正宗滑肉,多少人*牵梦萦的家乡味霜降后,懂得享受的闽清人这样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d/10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