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客家地区喜食槟榔的习俗
槟榔礼俗的产生是粤东地区“瘴疠”之区的自然环境的产物。岭南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气候、环境的影响,一直是瘴疠之区。 从唐宋时期开始大量的文献对这个地区的瘴疠进行了记载。唐代刘恂《岭表录异》有“瘴母”之说:“岭表或见异物自空而下,始如弹丸,渐如车轮,遂四散,人中之即病,谓之瘴母。”作为岭南地区的边远山区,粤东客家地区的瘴疠之害更是严重,历代南来岭南地区的中原之士留下了大量有关病瘴的文句。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在蓝关遇到前来探问的侄孙韩湘,有感于粤东地区的山岚瘴气,写下了“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凄楚诗句。宋代李纲在其《过*牛岭》中的诗句“深入循梅瘴疠乡,云烟浮动日苍*”就是当时粤东龙川、梅州一带生态环境的生动写照。可见,瘴疠一直是唐宋以来粤东地区的自然灾害。 因瘴疠而生的疾病主要有两种:一是瘴疟,二是蛊*。瘴疟又分冷瘴和热瘴两种。冷瘴表现为身热而复寒,或呕或噎,大便不利。热瘴表现为身体极热而头极疼。蛊*表现为肝脾功能失调,肝气郁滞,血气凝聚,隧道壅塞,脾失健运,湿浊不化,清阳不升,以致气滞、血淤、水裹。 要治疗瘴疟和蛊*这两种疾病,必须采取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的治疗方法。槟榔是棕榈科药用植物,果实俗名槟榔籽,是 的中药。槟榔与石灰、栳叶三者合在一起咀嚼,有健胃、御寒、提神的功效。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槟榔”条对槟榔的功能赞曰:“槟榔之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每食之,则醺然颊赤,若饮酒然。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醒顿解。三曰饥能使之饱。盖饥而食之,则充然气盛,若有饱意。四曰饱能使之饥。盖食后食之,则饮食消化,不至停积。” 槟榔的这种养身健体的作用特别是治疗瘴病的药用功能对于粤东这个瘴疠泛滥之区的人们而言,是一种“治瘴”的神奇之果,深得人们的钟爱。宋人罗大经言“岭南人以槟榔代茶,且谓可以御瘴”。 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也说“闽广人食槟榔,取其驱瘴疠之气”,正是槟榔的防御瘴病的功能,使粤东地区形成了喜食槟榔的习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xt/419.html
- 上一篇文章: 震惊国人的预测数据槟榔产业将导致巨大公众
- 下一篇文章: 2017三亚景点门票大全,赶紧收好,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