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膏是南宋百姓夏天饮用的冷饮之一。南宋西湖老人撰写的《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了当时杭州夏天的冷饮名称:“诸般水名……卤梅水、江茶水、五苓散、大顺散、荔枝膏……”。宋代吴自牧编写的《梦粱录》中,写道:“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古代人做起买卖来也真是够拼的。“通江桥卖雪泡豆儿、水荔枝膏。”可见通江桥是卖水荔枝膏有名的地方,水荔枝膏也是当时人们喜爱的商品之一。这水荔枝膏也许就是荔枝膏吧!古代文人们将荔枝膏写入了他们的诗词文中。如宋代曾丰在诗中《五羊中秋热未艾》中写道:“椰子簟凉肤起粟,荔枝膏冷齿生冰。”还有元代汤舜民在《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中写道:“槟榔蜜涎吐胭脂,茉莉粉香浮醽醁,荔枝膏茶搅琼酥。”荔枝膏其实与荔枝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元代忽思慧编写的《饮膳正要》中记载了“生津止渴、去烦”的荔枝膏的做法——“乌梅(半斤,取肉)桂(一十两,去皮,锉)沙糖(二十六两)麝香(半钱,研)生姜汁(五两)熟蜜(一十四两)右用水一斗五升,熬至一半,滤去滓,下沙糖、生姜汁,再熬去滓,澄定少时,入麝香搅匀,澄清如常,任意服。”元代许国祯在《御药院方》中也提到了荔枝膏的做法——“乌梅(八两),桂(一十两),乳糖(二十六两),生姜(五两,取汁),麝香(半钱),熟蜜(一十四两),用水一斗五升,熬至一半滤去滓,下乳糖再熬,候糖熔化开,入姜汁再熬,滤去滓”。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一种是放沙糖,一种是放乳糖;放乳糖的要等乳糖熔化开再放姜汁,而放沙糖的,可以沙糖、生姜汁一起放。明代朱橚等主编的《普济方》中,记录了《御药院方》荔枝膏的做法,并指明了荔枝膏除了“生津止渴、去烦”之外的又一作用——“治疟疾”。在明代宋诩编写的《竹屿山房杂部》中,还有也是以乌梅为原料做成的三种养生食品——荔枝膏汤、荔枝香、荔枝汤。其中荔枝汤的做法是:“乌梅肉四两焙干,干姜二两,泡甘草二两,官桂半两另研松,沙糖二斤叧研,右为细末与沙糖官桂拌匀磁器收贮,沸汤点服。”这种制成粉末,用热水冲泡的饮品,也许更方便更易存储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xt/1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