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暮年遭贬,松风亭下见梅花,感慨不已,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绍圣元年(年),哲宗亲政,新党上台,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再遭重创,同年十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苏轼,终于抵达惠州贬所。 苏轼此次遭贬,和十四年前贬谪黄州的时候一样:不得签署公事,也没有官舍可居,在惠州的三年时间里,有近一半的时间都寄居在嘉佑寺。 “昔我初来时,水东有幽宅。晨与鸭雀朝,暮与牛羊夕。”,嘉佑寺位于惠州城郊外的半山之上,是一座荒废许久的古观,但苏轼并不介意。 嘉佑寺后山上有一座松风亭,一日,苏轼在山中闲逛,感到疲乏,就想到松风亭上歇息,可抬头看去松风亭还在高林之上,与自己相去甚远。 思虑良久,苏轼忽然顿悟:“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此念闪过,有如云开月明,亦如鱼儿脱钩,苏轼豁然开朗,他的内心也得到了解脱。 似是故人来。松风亭下,苏轼不仅悟得了随缘自适的人生哲理,而且得到一个不期而遇,即十四年前贬谪黄州途中的故交:荆棘丛中的梅花。 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松风亭下的梅花,并不是黄州春风岭上的梅花,但在诗人的眼中,它们笑意盈盈,就是自己久别重逢的故交好友。 虽一别经年,纵使长在荆棘丛中,这梅花依旧艳丽如昨,而诗人虽屡遭贬谪,仕途坎坷,人生失意,但初心不改,内心的坚守从未有过动摇。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宋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简译: 昔年,我途经春风岭上的淮南村,那凋残的梅花令人伤心断魂。 我如今流落蛮荒之地,哪料到,又在松风亭的暮色中与它重逢。 荔枝圃里梅花树上的果叶已半落,槟榔园里虽繁茂但枝斜木卧。 绿叶似想留住夜色的微明,只怕它冷艳的花容会慑退冬的温馨。 松风亭下的荆棘丛中,两株寒梅悄然绽放,花蕊洁白姿容艳丽。 难道是神女夜将阶庭?听,这位白衣仙子,正在月下轻叩门环。 不胜酒力,沉酣一梦,醒来绕梅树徘徊,花姿曼妙,无以形容。 花知我意,劝我只管自饮,莫要叹息,酒杯里还有天边的落月。 赏析: 苏轼此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为一个片段,一个片段亦可独立成诗,全诗语言清新,情感浓烈,作于贬谪惠州期间,也是苏轼晚年的得意之作。 第一片段写重逢,元丰二年(年)底,幸得曹太后和王安石等人帮助,身陷乌台诗案的苏轼得以死里逃生,次年正月,苏轼前往黄州贬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长路漫漫,人困马乏,途经麻城县春风岭时,那路边荆棘丛中绽放的艳丽梅花,却让他精神为之一振。 荒山野岭的贫瘠之地,杂草丛生,荆棘遍野,竟然还有梅花树茁壮成长,还在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绽放出最耀眼的花朵,也不管有没有人欣赏。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孤单寂寞冷,旅途寂寥,幸好这一路上,还有落梅随着流水殷殷相送,也慰藉了贬谪之人的孤寂之情。 梅花是诗人失意时的精神知己,怎能轻易将它忘却,熟料时隔十四年,诗人又一次踏上了贬谪之旅,不经意间,在松风亭下再一次与其不期而遇。 似是故人来。松风亭下的梅花,令诗人想起了春风岭上的梅花,恍如老友重逢,这十多年来,诗人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真是昔年今日,欲说还休。 第二片段写荔枝圃和槟榔园的梅花,为的是引出松风岭下的梅花,荔枝圃里的梅花快开尽了,槟榔园的梅花虽然一树独秀,但亦过了花期。 可即便如此,那枝条上残存的花朵,还是牵动着诗人的心,他怕它们的冰雪姿容,与南国的温暖不合时宜,而和自己一样,遭到排挤和馋嫉。 第三片段写松风亭下的梅花,呼应诗题,清晨,旭日东升,阳光下,那盛开在荆棘丛中的两株梅花明润如玉,是那样的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在诗人眼中,它们就是飘逸的南国仙子,身着洁白的羽衣,月夜乘着祥云悄悄降临在诗人书窗外的石阶前轻叩房门,这一片段充满诗情画意。 第四片段直抒胸臆,回归现实,呼应诗题“岂知流落复相见”,天已破晓,残月未尽,对名花,把金樽,幸得再次相见,此时无声胜有声。 十四年后再重复,说不尽人生况味,艰难困苦,一言难尽,写荔枝圃和槟榔园里的梅花,间接写出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的原因:因为不合时宜。 极力赞美松风亭下的梅花,皆因与自己昔日的所见相同,花如人,人似花,彼此都能随遇而安,不惧风霜,不畏贫瘠,荆棘丛中亦斗志昂扬。 “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花。”,花无言,人无语,因为懂得,所以不需多言,最后一个片段是全诗情感的升华,写出矢志不渝的坚守。 后记: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元丰四年(年)正月二十,苏轼岐亭访友,过春风岭,又见梅花盛开,心生感慨。 彼时,苏轼贬黄州已历一载,在朋友的帮助下,不仅在江边的临皋亭有了栖身之所,还得到一片可供耕种的东坡,并在那里筑了雪堂。 过春风岭,再见荆棘丛中的梅花,自是感慨万千,去年此时,犹是茫茫然,心所无依,今年此时,再过此地,虽景色依旧,但心已坦然。 吾心安处是故乡。苏轼旷达不羁,最能随遇而安,黄州既是他仕途贬谪的起点,也是他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之地,亦愈发地豪放旷达。 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十四年后,人生再遭重创,荆棘丛生再见昔年梅花,虽往事不堪回首,却再无悲凄,人与花,唯有两两相惜。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宠辱不惊,去留随意,苏轼虽历尽沧桑,却能波澜不惊,就如他在松风亭下的顿悟一样…… 参考文献: 《宋史苏轼传》 注:本文系刘玲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删除,谢谢您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xt/14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南首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在槟榔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