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母瑞山下粽飘香
母瑞山下粽飘香 ■陆敏 前几日,定安县文联组织几位定安籍的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进行一次“振兴老区经济”采风活动。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母瑞山革命老区。一路飞驰,葱葱绿意从车窗外掠过,让我们毫无疲惫感。 很快,车子进入母瑞山脚下。公路两旁一片一片的槟榔园构成了一个偌大的绿色世界,一株株槟榔婷娉袅娜,扬花挂果。看来,今年又会有个好收成。车子慢慢地拐进一片茂盛的槟榔林内,里面栽种着一丛丛柊叶,专门用于包粽子,在临近晌午的阳光照射下,泛着翡翠般的绿意。 车子在曲径通幽处的几间楼房前停下来,一块“黄阿姨粽子”的招牌让我们知道此行的目的地己经到了。 带着几分好奇,我们踱入粽子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几层架板上码放着数以万计的粽子。这些粽子早己煮熟,并经过高温消毒和真空包装,在此静静地等待着分拣装箱,通过电商渠道邮往全国各地万千客户的手中。 在车间一隅,十口大铁桶一字形并列排开,几个竖立的烟囱直通屋顶外。我伸手摸了摸大铁桶,凉的。它们早己完成了煮粽子的任务,暂时歇息了。这场景,又让我想到了土法制作,想到了柴火,想到了非遗的柴火粽…… 定安的柴火粽,就是在柴火熊熊中代代传承的。定安的粽子之所以有名,在于它的历史渊源。定安粽子形成于明代,是海南三大名粽之一。据《定安县志》记载,自明代起,定安粽子一直为当地老百姓所喜爱,百年风华中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在柴火的熊熊燃烧里默默地坚守着“土法制作”的阵地,其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品尝定安柴火粽子时,更能真切地品出那诱人的原始味道、家乡的味道。 “儿时的回忆,妈妈的味道!”这是黄阿姨柴火粽包装上的字眼,读之倍感亲切,让人联想到家乡的田野,联想到垄上的耕牛,联想到妈妈站在小山坡上,高声唤儿回家吃粽子…… 在一个绿波荡漾、四周槟榔簇拥的水塘上的凉亭内,在习习微风的吹拂下,我们一边品着黄阿姨柴火粽,一边听张天翼总经理介绍定安黄阿姨食品有限公司的粽子生产情况。 “黄阿姨粽子”的创始人黄善梅是第二代农垦人,她以定安娘子特有的善良、美丽、贤惠、勤劳等品质,在父亲的教诲下默默地将定安粽子的“土法”制作工艺一丝不苟地传承下来了。也正是有了这种最原始的制作工艺,黄阿姨柴火粽的生意越做越好,产量可达每天一万枚粽子,月销量可达数万枚。 有了粽子产业,“黄阿姨粽子”毅然而然承担起了帮扶一方的乡村振兴使命。在交谈中,张天翼先生告诉我们,他们公司共有员工60多人,这些周边的村民经过自己的勤奋劳动,换取了丰盈的劳动报酬,彻底解决了家庭经济问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准备乘车离开时,一辆辆小轿车鱼贯而入,缓缓驶来。一打听,原来是客户上门取粽子了。看到此情此景,我感慨万分。民族要振兴,乡村需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注意乡土味道”,让我对柴火粽有了更深的体会。乡土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就是炊烟袅袅中飘香粽味的悠悠绵绵,浓香而不腻的经典味道! 声明:转载或者引用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xt/14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首创十八道工艺,口味王引领槟榔产业高质量
- 下一篇文章: 槟榔巨头口味王千亿营收目标渐远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