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心系家乡,一直想着长辈的种种事迹。而今随着年龄的成长,日益觉得家乡是我的根*,先辈漂洋过海,无不以能回归故里而了结心愿。

我外公秉承中华民族勤劳奋斗的本质背井离乡,遗憾地*赴南洋。我没有见过去南洋的外公,他应该是出生于年,个子不高,因为表兄弟表姐妹都是小巧玲珑。

外婆很疼惜我和表妹,见到外婆才能有一丝丝的华侨感觉。有槟榔芋炖肉,还有母亲一辈6个姐妹团聚唠家常,更有堂舅与堂舅母的谆谆教诲。记得外婆常跟堂亲们夸,我们家小波聪明得很,在镇上读书时外婆都是把最好吃的留给我和表妹。

外公去南洋、外婆守家乡,那是那个年代对家的诠释。一家五代同堂,其乐融融,那是我们幸福的年代。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和睦。不要钱多,只要亲情融融。后来,我考上大学,外婆千叮咛万嘱咐,奔走相告,喜形于色。

我记得外婆的好,知道外婆好吃的都给我,而后,我也嘱咐媳妇,一个泉港的女儿,每次给外婆带她喜欢吃的东西。外婆笑不拢嘴,我知道,她笑在脸上,甜在嘴里,我也开心。

外婆年病危,我陪侍身边,直至她老人家94岁无疾而终。外婆的怜爱历历在目。去年,妈妈和大姨也高龄驾鹤西去。但我想她们是去聚会言欢,善良保佑吾辈幸福。

今日得以闲暇,路过台商区洛阳镇群山村一节孝坊。

牌坊坐北向南,花岗岩石构筑,两柱单间,高3.95米,面阔4.1米。额坊正背面均刻有“旌表惠安县儒士饶孟德妻林氏坊”,两端各浮雕一龙首。正面中段刻“节孝”二字,左段和右段也均刻字。古代城市街巷纵横,以墙为隔,以衡门为门,实行坊间管理。坊是最小的行*单位,之间的衡门记录旌表事迹。

节孝坊落成时间为清乾隆五十六年(年),迄今已有多年。据了解,饶孟德是文人,家境贫寒,很早过世,留下母亲、妻子林氏和儿子饶廷(婓)。林氏坚守贞节,靠磨豆腐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后儿子担任县衙文书。事迹感动乾隆皇帝,圣旨彰表。

我仿佛看到外婆的影子。我想,外婆也应该有这么一个节孝坊,至少在子孙心里必须有。外婆的父亲是苏坑村望族和私塾先生。外婆以续弦无怨无悔,扶养二位抱养舅舅和六姐妹,尊重长辈,妯娌和睦,不愧是名门闺秀。

文化是具有耐久性的东西,是桥梁,联系古代、现在、将来;也是纽带,串起先辈、吾辈、后辈。期望我们的盛世延绵,更希望国泰民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xt/1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