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帝大多当过冤大头
说皇帝是个冤大头,只是泛泛而论。比如朱元璋杀人如麻,为了一个空白申报单问题,也就是我们历史中常提到的空印案,竟然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掉了数千个在“空白介绍信”上盖章的官员。如此过激的行为朱元璋不仅不是冤大头,甚至连“睚眦必报”来形容他也显得太弱了!不过明朝16个皇帝,像朱元璋这样的充其量只有一个半,如果放宽标准的话能算两个半,百分之十几而已。所以我们再说明朝的皇帝当冤大头这个事上准确率应该在百分之八十之上。 皇帝被糊弄 钱能是曾是成化、弘治年间著名的大太监,奉成化皇帝之命镇守云南。镇守太监这个岗位最开始是明初的皇帝洪熙设立的。因为皇帝不放心自己手下的官员,所以就派这些经常在自己身边服侍的太监去下边监督。其实,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明朝的官员经常糊弄皇帝。虽然之前皇帝也建立过一些监督机构比如派监察御史去下边做巡查,但是这些监察御史常常会被下边的官员收买,甚至更过分的是有些御史会强迫着官员来贿赂自己。所以,派遣太监们下去替皇帝盯着,已经是“上有*策,下有对策”式博弈第三回合了!设身处地的替皇上想想,我们不得不佩服皇帝的良苦用心。 但是钱能这个人也非常乐于被大臣们收买,皇帝的最后底牌被收买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更严重的是这些镇守太监们的权力非常大!在他们有合法伤害众人的前提下,底下的官员也不敢不给太监们贡献好处。 当时云南有一个姓王的土财主,靠着贩卖槟榔发了财,当地的人都称他为槟榔王。钱能听说了,便把这位姓王的财主抓了起来,道:“你是个老百姓,竟然敢妖言惑众,胆敢称王!”史书上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述这位槟榔王的反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听到这个罪名后一定汗如雨下!这个王财主深知这个罪名的可怕,史书上记载他“尽出其所有”,才算逃过一劫。耳目就这样把皇帝糊弄了! 皇帝犹如瞎子 为什么说皇帝犹如瞎子呢?因为平民百姓的情况,郡县里了解很少。郡县里的情况,朝廷又比较不了解。朝廷的情况,皇帝也不够了解。开始于一点隐瞒和宽容,最后结果就是完全的被蒙蔽。 事实上,在充分展开情况下,老百姓想要和皇帝通上联系,他们之间有七道信息关卡!第一关,老百姓先直接和衙役接触,而衙役往往都不一定会帮着你。第二关,衙役要向书吏汇报,这还只是个开始。第三关,书吏向州县的官员汇报。第四关,州县官员向府一级的官员汇报。第五关,府级官员向省里汇报。第六关,各省的官员向中央各部汇报。第七关,中央各部向内阁大臣汇报。信息呈现在皇帝面前已经是第八站了,即使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也不能指望信息经过这么多层的传递后仍不失真。 尤其是信息在经过各道关卡的时候,肯定会被重新加工。在无数信息中,注意到了什么,没有注意到什么,什么话不能说,忽略什么等等,这都是各级官员每天都要做出的选择。 最终摆到皇帝面前的已经是严重失真扭曲的情况,在这种小眼筛子里漏出的一点问题,摆到皇帝面前之后,也未必能得到短跑的处理,这也为难了皇帝们了! 我们说皇帝是个冤大头,是把皇帝作为天道的代理人来说的,他作为个人可能非常的贪婪和苛刻,甚至带头糊弄天道。年4月24日,李自成兵临北京城,25日午夜刚过,崇祯皇帝来到景山的一棵树下,他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下了遗书,不过他的怨恨好像并非发向李自成,而是怨恨那些不断糊弄他的官僚。他写道:我自己有不足,德行不够,惹来了上天的怪罪。但这一切都是由于诸臣误我。 崇祯的怨恨是有道理的,他在位十七年,受到了无数惨不忍睹的欺骗和糊弄,直到他上吊前的几个月,他的首辅大臣还狠狠地糊弄了他,把一次本来没有打起来的战役吹嘘成大捷,然后大受奖赏! 皇帝被糊弄,真是有苦说不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xt/11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明明是入口致癌的东西,当地人却表示禁了它
- 下一篇文章: 早期风帆战舰水手们吃什么美国水兵吃铁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