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槟榔嚼出来的「癌症」的文章引起热议。那我们就此探讨一下小槟榔还能不能吃该怎么吃。从成分角度来看,槟榔(Arecacatechu)具有生物碱,包括槟榔碱(主要)和槟榔次碱,槟榔果实含有浓缩单宁(原花青素),此原花青素尚未证实具有抗老化“自由基”的作用,咀嚼果实有些微成瘾性,萃取物已证实有抗抑郁效果。槟榔吃后会面红耳赤,如醉酒一般,苏东坡写过“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的诗句。槟榔碱曾被用来治疗寄生虫(绦虫、钩虫、蛔虫、蛲虫、姜片虫等),但具有致癌性。作为参比,蒙牛牛奶中的黄曲霉素M1被认定为2B级致癌物质。从我国的分布来看,槟榔盛行于湖南海南潮汕台湾,其他省份较少见到。比如湖南,湖南省槟榔协会的报道,湖南省境内的槟榔相关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年产值超过亿元人民币。湖南人所嚼槟榔主要是经加工后的干壳槟榔,由于湖南本不产槟榔,鲜果主要靠外地输入,然后经过煮熟、烘干、外壳上糖(焦糖)、去籽四道工序完成加工,加工前和加工后分别长这样:那么,槟榔为何致癌?原因主要有3点:物理性损伤:咀嚼槟榔时,槟榔纤维的摩擦会造成口腔粘膜的局部外伤和粘膜损伤。长期咀嚼槟榔,会导致损伤迁延不愈,形成局部的慢性损伤,从而引起慢性炎症、氧化作用增强和细胞增殖。研究表明,咀嚼槟榔者口腔粘膜细胞脱落频率明显增加。生物毒性:槟榔含有大量的多酚和多种生物碱,其中槟榔碱是最主要的成分,约为干槟榔净重的1%。槟榔碱能明显促进上皮细胞的凋亡,并干扰细胞外基质大分子(胶原、弹性蛋白等)的沉淀和降解过程。此外,与槟榔一同咀嚼的荖花和石灰也有一定的基因毒性。主要是由于其中含有的亚硝胺、丁香性多酚、活性氧化剂共同作用所致。与烟草的共同促进癌症:单纯咀嚼槟榔即可明显促进口腔癌的发生,而同时吸烟的槟榔爱好者发生口腔癌的几率更高。吸烟本身也是口腔癌一个单独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咀嚼含烟草的槟榔,唾液中的毒性物质会显著升高,对细胞DNA合成等过程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想起来,小时候特么谁说的“槟榔加烟,活似神仙”。)实际上槟榔还是有点提神醒脑的作用,中医认为可以利尿消积,可防治寄生虫、消化不良。但是吃多了会口臭,会导致牙齿不好看,吃久了喉咙痛,影响消化系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tz/1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