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泄泻
古人把呕吐泄泻归位一类,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上吐下泻”,都属于脾病,太阴湿土,细分的话:有只呕吐不泄泻的是邪在胃,有只泄泻不呕吐的是邪在脾,呕吐和泄泻并作的是邪在中脾胃都病。 再细分的话,呕吐指的是饮食入胃又复出,呕为有声有物,吐为有物无声,哕(yue)为有声无物,恶心为想吐却不吐、想呕却呕不出来;泄泻也叫下利,注下之症,*帝内经分为洞泄、濡泄、溏泄等等,难经更细分了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 古代太阴湿土脾病的呕吐泄泻,用脾统称包括了现代的胃、胰、肠道,以及人体整个消化系统。 论病因,无非外因内因,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因阴虚阳虚,饮食积聚停滞等。 病在太阴湿土,论治也是从太阴湿土的标本中气开始:太阴湿土本气为湿,湿为阴邪,外感六淫湿邪,就从本气化而为病;太阴湿土中见阳明,也就是阳明胃,不从本气从中气就是病在胃;不从本不从中的话,从标化就是病在太阴,也是阴邪。 所以古人有云:吐本从阳,泻本从阴,吐泻并作为中宫失运。吐从阳,宜温降;泻从阴,宜温升,本胃降脾升之意;吐泻并作,必兼头痛发热身疼,其中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小便利大汗出脉微者,四逆汤主之。 再翻译一下白话文就是,呕吐泄泻太阴湿土脾病,从太阴湿土的标本中气论治的话,就是湿、热、阴三个方面。 从阴湿化的,也就是寒湿的,必有吐泻严重导致手脚四肢冰冷嘴唇青紫的症状,就用理中汤、吴茱萸汤之类。 从热化的,必有经常上吐下泻,多渴想要喝水的,就用五苓散、*连吴茱萸汤之类。 假如上吐下泻兼有严重腹痛的,有可能是霍乱、发痧、卒闭,必须根据四诊合参八纲辨证根据具体寒化热化,是宣法、散法、开法、吐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假如饮食积聚停滞,消化不良导致上吐下泻的,属于饮食伤中,通常会有饱腹感反酸口臭等症状,治法就是温中消食。 阴虚阳虚胃寒导致的呕吐泄泻,开始治疗要温中,必须还要兼顾补命门相火。 总结一下老中医先人治呕吐泄泻大体思路: 呕吐证,散寒可用桂枝汤、柴陈饮、藿香正气散。 清热可用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积食消食可用保和汤、楂曲平胃散、大小和中饮。 行气可用枳实导滞汤,木香槟榔丸。 降逆除痰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陈汤加减。 温中补虚可用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香砂六君子汤。 泄泻证,利湿的可用胃苓汤、五苓散、大小分清饮。 清热的用葛根*芩*连汤、桂苓甘露饮加减。 去积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补虚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四神丸。 总结一下,治呕吐泄泻,一切都是以脾胃为本,根据辩证,是内因外因,是寒热虚实,是湿是积,再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以上方剂加减都能有效治疗。 还有胃病不想吃东西的不食症,也要分外感不食、七情所伤、生冷积滞,上中下阳虚,外感六淫的按照六经六气去外邪,内伤七情的就根据伤在何脏何腑用药调治,生冷积滞的可用平胃散,神术散,保和丸等,阳虚在上的用平胃散加人参*芪,在中的用平胃散加干姜甘草或者理中汤,在下的用平胃散加肉桂附子或者茯苓四逆汤加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f/9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即日起,全面停止宣传推销槟榔
- 下一篇文章: 在姐姐家做客,6个人吃5道菜,每道都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