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厦门一直在变,得了世遗,跌出了新一线,有人为房价说愁,有人乐得小城的自由舒适。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今被“小清新”、层出不穷的“ ”们轰炸的厦门,是否仍然值得探访。这次我们专门找来四个在厦门生活多年的带路人,在他们的眼中,厦门仍有多元的、值得近探的面相。

设计师陈花现从传统市井中汲取营养,八市的热闹、龙珠殿的香火,都是他的天然灵感。

对策展人王琦而言,这座小城有着低试错成本的优势,人们可以尝试不同的事,王琦也乐得边做着新潮的事,边过着老派的生活。

在实体书店式微的今日,厦门书店不断尝试不同生存模式,罗琳与俞正辉这对爱书人,在这座小城延续着他们与书的故事。

四位带路人从各自心底出发,带我们寻找更生动,也更深刻的厦门。

1

不违和:特别土,才特别有设计

带路人:陈花现

插画师、设计师,泉州南安人,生长于厦门。从小热爱绘画,并将闽南既传统又外向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与插画之中,如今专心于设计与创作,与妻子思静一起开有甜品工作室。关于画画、凤梨酥、甜品店,关于闽南传统文化、关于信仰、关于哲学,他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我的邀请,我们从塘边一路往老城区去,街区不断转换,城市的面貌也在新旧间切换,花现眼里这一切无比熟悉,塘边、滨北、思北,细细碎碎地,城市比例的外扩与延伸,多少已内化成他心中各有味道、形态的社区。

厦门早就是多元的地方,码头文化将西洋与闽南接驳在一起,像老宅子门沿上的灰塑,洋气同时又收敛。这样混合又多元,内敛又开放包容惯性,从语言到建筑、到生活习惯, 也呼应在花现身上这样的Local气质上。

中山路一带代表的老区,保存着厦门过去的味道和风貌,市井和风俗的故事都穿插在其中。再往深处走,你会发现,以功能来区分的街巷名、抬头可见的华侨洋楼里头的建筑元素、庭院设计,编织出了市井的符号系统和视觉体系,通过拆解和消化,通过“民间艺术之旅”,花现将这些种种融入现代设计当中,他的作品既时尚又本土,有自己鲜明的风格。

花现爱与神明打交道,发自内心地热爱并受用这些民间信仰。闽南大大小小的民间信仰在他看来是另一种民间哲学,就像闽南有一句老话,“也要神也要人”,一件事情能够成,一半靠神明作决断,其实也是靠自己。通过这些,他不断地和城市、社区、风土发生深刻的关系,也不断开启新的本土之旅。

我问花现,现在的厦门是否是他理想中的城市,他回答仍然是,这里仍有足够的吸引力。用更深入、更本土的方式打开厦门,这座城市是理想的,并且有营养的。新旧之间,过去和未来的结合体,走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汲取,也不断地输出,就是他现在的生活。

带路人推荐

老菜市场

菜市场很多时候是城市的缩影,也是最快了解城市形态的原点。八市是厦门 代表的传统市场之一,在它附近还有六市、七市等几处老菜市场,时至今日,每天来这里逛的除了本地人,还有许多对在地传统生活十分有好奇心的年轻游客。花现爱逛老菜市场,对于他来说,八市更像是一个老朋友,记录着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也象征着属于老厦门的市井文化。

八市:思明区镇邦路1号

传统小食店

传统小食店星罗棋布地散布在街区的各个地方。门脸不大,几十年的传承,从街坊邻居到各色游客,靠的是口口相传的地道味道。像赖厝埕扁食店、陈源香肉松店这样家庭作坊式的小食店,在今天成为了爱美食的旅人必去的地方。这些店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厦门味道,“你几十年前吃到的是什么样,如今也还是什么样。”

赖厝埕扁食店:大元路8号

老茶室

本地人爱呷茶,不是正经地坐在茶馆里,而是去巷子角找一露天小茶室,三五块钱一包的浓茶,佐些甜汹汹的茶配,消磨上一下午。花现极力推荐的五湖茶室,猫在大同路的巷弄口,据说已经开了六十年,没有招牌,也没有茶叶罐子,若不是常客,肯定得一顿仔细找。想探访这些传统味道,找一处老茶室,有模有样地泡茶、话仙,都是不错的选择。

五湖茶室:大同路号

社区小庙

要不是有花现带路,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些不起眼的小宫庙。它们常常只有几平方米,形态各异,有的处于街边,有的窝在商店的背面,有的直接就是管理者的家。有时间,花现就会去逛这些社区小庙,像昭惠宫、龙珠殿、土地公庙,香火味、信仰、乡愁、小空间利用、民间美学,都聚合在一座几平方的庙宇之中。坐在庙里,和老人一起泡茶话仙,从屋檐、桌角、神龛中汲取些美学灵感,未尝不是一次耳目一新的Local之旅。

昭惠宫:洪本都街号

沙坡尾

沙坡尾是这座旅游城市的新宠,也一直是花现的心头挚爱。又传统又现代,说的就是沙坡尾。他会







































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绉戝摢閲屾渶濂?
鐪嬬櫧鐧滈鐨勫尰闄㈠摢瀹跺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f/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