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的同仁堂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早年时候的同仁堂 写的:徐尔新 中药的切片呀,就是把中药材切成一片片的那种东西呢。它在中医治疗中可是很重要的哦,很多方剂都需要用到它呢。比如像当归饮片、黄芪饮片之类的,都是常见的中药饮片啦。这些饮片经过炮制等处理后,能更好地发挥药效呢。 “那品味就算再贵,咱也绝对不敢减少物力;炮制就算再繁杂,咱也绝对不敢省略人工”,这便是老北京同仁堂的祖训。 同仁堂一直很注重使用地道的药材,在制造膏丹丸散时严格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做,一点都不马虎。就像犀角,肯定用暹罗角,其次用云南角,绝对不用非洲角(也就是所谓的广角),因为犀角是要它的凉性,而广角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它是热性的,作用完全不一样,所以坚决不会采用。 为啥这么重视地道药材呀?因为地道药材呢,成本高,利润少,可药效好呀,效用高着呢,吃了之后见效那叫一个快,医生都会推荐病家用。这一传十,十传百的,药的销路就变得很广啦,卖得可快了,卖得也多,钱自然就赚得多啦。就像“薄利多销”说的那样,多销之后,那些薄利就慢慢积成厚利啦。 在北京呢,同仁堂的药品质量那肯定比别的家要好呀。你看和同和堂比,同和堂是有啥货就卖啥货,收不到好的,次点的也能卖。可同仁堂绝对不凑合,它用的药材全都是顶呱呱的上等品。中药材最看重产地啦,就像杭白芍,那必须得买杭州的,而且得是大拇指头那么粗的。雅连得是四川雅安的黄连;秦归得是陕西秦川的当归。这些都是绝对不能含糊的。 公私合营在清理财产的时候呀,那些懂行的人去大库房那儿盘点呢,一瞧同仁堂的那些药材,真的比其他药房的要强多啦。 李荣福是从搞药材这行开始的,他讲:同仁堂的药材质量那是真不错,其他资本家会卖假药,还偷工减料,可同仁堂几乎没有这种情况,该放多少料就放多少料。它一直都是高价进高价出。药比别的家贵,解放前卖补中益气丸的时候,鹤鸣堂一丸卖两毛,同仁堂卖四毛,贵了一倍呢。 有人讲:卖得这么贵难道就赚不到钱啦? 李荣福讲:咋就挣不到钱呢?再贵人家也会买他的药呀,质量那是杠杠的,药效可高啦!他的药价里头包含着特别重要的医德、药德呢。 因为同仁堂的声誉很棒,所以它的对外销售特别红火。同仁堂在外地的买卖呀,不做批发,只卖零售,通过邮寄的方式,卖的都是成药,饮片很少。药酒也当作成药来卖。不管买得多还是买得少,价格都是一样的。每天有二三十个外地人来买药呢。贾怀增说:“那时候同仁堂的买卖主要靠外省,每天来的单子有好几十种,都是用邮寄的,管邮寄的职员就有六七个人呢。” 同仁堂那药材可地道啦,生产制作也特别讲究,那是一丝不苟的。同仁堂的工人制药跟当时北京多数药店有个明显差别,就是分工很细。以前的一般药店没啥明确分工,职工和伙计从学徒开始啥活都干,以后出师了,啥活也都能拿得起来。可同仁堂的职工呢,每人就只负责一项工作,这样就大大提升了职工对某个制作流程的精准度,保证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同仁堂,做蜡丸就只负责做蜡丸,分工那叫一个细。跟别的药堂不一样,别的药堂得饮片加工、丸药制作、柜台卖药啥都得干,学的是全活儿。你乍一看,觉得自己啥都会,可跟同仁堂一比,哪方面都差远了。就拿摊膏药来说,同仁堂的伙计一小时能摊一百张呢,你连四十张都摊不出来。再比如制小药丸,同仁堂的药工一小时能制十多斤,你一小时连一斤都做不到。为啥呀?人家专一呀,就专门干这个。 有人问,制药咱比不了,那卖药能比得了不?嘿,还真比不了,同仁堂的卖药那可是你比不了的。同仁堂卖药的那些老先生都特别有名,戴上红帽、穿上马褂,谁都能看病,都达到这个层次啦。其他药店的老先生可都达不到这样的层次,就只会说感冒了发不发烧,怕冷不怕冷,给点银翘解毒丸;而同仁堂这儿能给你摸脉开处方呢。这就是同仁堂卖药伙计的水平呀。 这样的中药铺子,它既是制药厂又是门诊部。 老药工们聊起同仁堂经营成功的原因时,都会提及两点。其一,同仁堂的祖辈本身就是郎中,有些药方是他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在一代一代的传承过程中,不但把医术给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了,还把医德给传了下去。这同仁堂能延续三百多年,靠的就是医德、医术以及药材的质量。 他肯定是要赚钱的呀,不过他赚的那可是良心钱呢。 二是同仁堂在药材制作上特别注重细节。就像负责切饮片的刀房,对刀工那可是很讲究的,技术要求特别高。一般的药铺只有“北刀”,可同仁堂的刀房有“北刀”和“南刀”两种呢。像槟榔、元胡这类得切得特别细的药材,就得用“南刀”来切,切出来很有讲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能让药性更好地熬出来。 同仁堂对于切饮片有个要求,用歌诀来讲就是:“陈皮就像一条线,枳壳跟纽绊差不多,槟榔那是没有边,木通能飞上天。”像那第三句说的“槟榔没有边”,意思是每一个大概一寸左右的槟榔得切成一百多片呢。所以啊,同仁堂特意请了两位南方来的刀师傅,还单独给他们安排了一间屋子。因为想到他们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的饭菜,同仁堂就给他们钱,让他们自己做饭吃。 我在文革下乡那时候当过赤脚医生呀,医院接受培训那会儿呢,像槟榔啦、元胡啦、枳壳这些呀,都是用捣药杵给捣碎的,压根就没切过片呢。更别提抓药的时候还得把陈皮切成一条线啦。这差距可不小,简直就是闻所未闻呐。 就像同仁堂的大宗业务往省外寄药品,打包和裁纸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并且有专门的要求。不仅如此,还特意请了两位先生,负责在邮寄包裹上写地址,这样寄出的包裹字体好看、字迹工整,容易辨认,能避免投错地址。这种认真细致的精神,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没有一点疏漏。 同仁堂就是靠着这种严格的要求,追求极致,培养出了一批有拿手绝活的药工。贾怀增刚进同仁堂当学徒的时候就被分到了参茸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参、鹿茸这两种珍贵药材的采购、保管和整理工作。他跟着师傅李栋臣去辽宁营口、天津等地采购人参,对各种人参以及人参各个部位的药性都清清楚楚。李荣福更是把中药材的鉴别编成了顺口溜,就单单犀牛角,就编了好多顺口溜呢,像犀牛角的顺口溜、云角的顺口溜、藏角的顺口溜、小犀角的顺口溜、广角的顺口溜,还有羚羊角的顺口溜等等。 这么一看啊,同仁堂的这个品牌,是依托于科学的经营管理以及深厚的家族传承才建立起来的,可不是那些偷奸耍滑的人能够学得会的。 如今的同仁堂,很难再达到这样的状态啦,虽说牌子依旧是那个牌子。 资料出处: 定宜庄的《民国时期北京同仁堂药铺的经营模式:关于同仁堂的口述历史》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d/15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晚潮二姨的乡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