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疫短论14白衣战士心理风景线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编者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会各界同心同德,投入到与新冠病*的严峻斗争中。 在这期间,老一辈心理学家郭亨杰教授了解到,由于疫情的影响,患者、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商家、儿童、宅家大众等不同人群,产生了普遍的紧张、焦虑、恐慌、烦躁等情绪。作为一名心理人,郭教授以笔为枪,撰文战“疫”,创作了“防疫心理短论”系列,为大家铸起“心灵防护盾”,帮助大家顺利度过疫情期间的心理危机。 二月以来,郭教授笔耕不辍,创作了16篇防疫心理短论。本篇长论作为短论系列的收笔之作,探讨了白衣战士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些心理素养。 郭教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灾难间方显赤子之心,危机时才现大爱之责的深刻内涵,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稳中向好,希望大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相约于温暖的春天。 白衣战士“心理风景线”备忘录 ——回望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素养与心理故事 关键词:责任意识意志品质思维风格特殊能力亲和情怀 湖北与武汉的严重疫情曾使全国人民心急如焚。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现在疫情得以控制,全国已有多项疫情指标“清零”,数万患者或得以重生或恢复健康。在这过程中,白衣战士们全力以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无愧于“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称誉。 严重的疫情能这么快得到控制,治愈率这么高,这是我们的国家制度和民族特点等诸多条件促成的,值得我们珍惜和庆幸。诸多条件中,白衣战士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什么他们能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这很有必要加以研究,因为人们健康的维护永远都离不开医护工作者的指导、治疗和护理。因此本文拟对有助于白衣战士高效工作的自身素质做些探讨。确切些说,是做有些心理学意味的探讨。 在我看来,在这次抗疫之战中,白衣战士们之所以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广泛赞誉,是由于他们具备仁爱之心、高明医术和良好心理素养这三大素质。爱心在这里就是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救死扶伤的动力。有爱心无医术,则面对求救的患者只好徒呼奈何。有医术无良好心理素养,则难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影响医治的进行和疗效。所以,只有当爱心具有医术支撑和心理素养支撑的时候,医护人员的爱心才能真正落实为患者的福音。 下面我对抗疫之战中白衣战士们的心理素养表现,做个尝试性的概括。希望这些探讨性文字能成为一份触动我们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向白衣战士学习的备忘录。 01 超强的责任意识 图源丨网络 众所周知,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责任。但是,像这次出征的医者那样把救死扶伤的责任牢牢地印刻在心灵深处,成为至高无上的个人行为法则并随时准备付诸实践的,实不多见。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我们看到了白衣战士们践行责任的高度自觉性、紧迫性、协同性和彻底性的种种具体表现。 履责的自觉性这是履责的态度表现。当疫情凶猛来袭、武汉危急、全国民众响应号召居家防疫足不出户时,白衣战士逆向而行,选择的是自觉请战出征,到最危险的一线阻击疫情蔓延,抢救同胞生命。诚如历经三次请战才得医院感染科老专家吴超所言:“一个医生,所学所做所求,就是用科学方法救生命,降服病魔”,所以他觉得他必须得去。全国4万多驰援的白衣战士,像吴超这样把自己视为“为患者而生而学而战”者比比皆是,他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自觉担责。 履责的紧迫性这是履责的时间表现。国家一声令下,由重症医学和呼吸、感染、麻醉、心脑血管、感控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医护团队,便能说走就走,投入生死竞速的抢救行动,充分体现了医者的仁心和战士的品格。说他们是战士并无夸张,他们能在接到指令后一二十个小时之内,就准备完毕,告别家人,背携行囊,带上装备,急驰千里,投入疫战。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抢救中耽误一分钟就可能使一位患者失去生的希望。 履责的协同性这是履责的方法表现。分工合作、各负其责、默契配合、共同担责、忙而不乱、有效运作,这是抢救工作,特别是ICU抢救工作中的常见景象。单打独斗是难以做成大事的。唯有明白做好本分工作在协同中的意义并各尽其责增强协同的力量,才能攻艰克难、成就大事。哪怕自己在医疗团队里做的是后勤供应工作而不上前线,也一定要做到位,以保障一线作战。就此而论,白衣战士抗疫之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做事要讲协同性和全局观。 履责的彻底性这是履责的质量表现。各支驰援的医疗队都与当地同行战友合作,用实际行动实践了国家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要求。即使极难救治、基础疾病又多又重的高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ICU的白衣战士也倾尽全力给以抢救。不少专家工作不分昼夜,“患者有情况,24小时随时找我”是他们的承诺。“只要有1%的希望,一定做%的努力”是他们的实际行动。现在,大部分医疗队完成任务后撤离了一线,但最难救治的高危患者仍由顶尖专家组成的ICU医疗团队治疗着、守护着。这种对人命关天之事无微不至地负责到底的做法,为全社会树立了敬业爱民、尊重生命的标杆。 02 坚韧的意志品质 图源丨网络 白衣战士要完成艰险的救治任务,缺乏顽强的意志力是难以胜任的。据我所知,他们至少要过三道意志关:战袍关、体力关、应激关。 战袍关一身整洁的白大褂,医院和影视里看到的医护人员的标配,但在抗疫一线的病房里,我们看到的白衣战士却是“战袍”加身。“战袍”,听上去似乎很美,穿上去感觉很糟。学过心理学专业的人都知道,参加“感觉剥夺”实验有多难受。受试者在戴上半透明护目镜、耳塞和棉手套之后,什么事也不用做,只要躺着睡觉,能睡多久睡多久,还有奖赏。结果却是受试者没睡多久就变得焦躁不安,有的还出现了幻觉,连简单的计算能力都下降了,不少人因受不了而早早就退出了实验,这说明人多么需要正常的感觉刺激。白衣战士由于从事的是与病*作战、有高度感染风险的救治工作,必须在防护上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所以这套防护装备被称为战袍。穿戴战袍,意味着头戴防护头套、眼戴护目镜、口戴三层口罩、脸上罩着防护面罩、手上戴着三层手套、身上穿着多层不透气的厚重防护服、脚下套上防护脚套。有理由相信白衣战士穿“战袍”的感觉比“感觉剥夺”实验更不自在,“感觉剥夺”的受试者不用戴口罩,可以自由呼吸,也不需要工作,他们尚且如此难熬,而我们的白衣战士是呼吸受阻、全身负重还要抢救病人,还能抢救病人。须知这身战袍一穿,一个工作日就是4-6个小时,穿上与脱下还得花1-2个小时,而且脱下后全是汗水。刚穿上时,不少人有过晕眩感、窒息感。但是,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正确的应对措施缓解了不适感,形成了身穿厚重战袍做救治患者精细活的工作模式,而且做得如此卓有成效,实在令人惊叹!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困难再大,只要确知克服困难的意义所在,人就能充分调度起心理能量,成为战胜困难的意志,去完成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图源丨网络 体力关白衣战士穿着“战袍”工作,本身就是很大的体力消耗,加上工作量又是平时的几倍,所以异常辛苦。特别是早期到达的医疗队,不仅当班时间长,而且包括老专家在内,几乎全都参与搬运和安置医疗器械等重体力活。其中有的氧气瓶与女护士一般高,女护士硬是从台阶下把它一步一步地往上挪进了电梯。医院,有的护士班当班一天人均走了近4万步,这步数就是无言的体力付出记录。在ICU,给危重患者翻身是一项需要数人合作才能完成的重活,但这样的活一天要做好多个。除此以外,有些医疗团队的护士们还额外承担了危重患者们医疗之外的生活护理,如更换纸尿裤、清理排泄物和擦身洗头等。他们很累,但在患者面前依然精神抖擞、动作利索、不显疲态。这是人本情怀与意志力相结合使然。正是这种表现给患者增添了生的希望和信心。而就实际体能来说,女护士并无体力优势,过体力关绝非易事,但在特定情境下,她们以人本情怀唤起了自己的意志潜能,闯过了体力关,娇弱之气全然不见,战士品格鲜明呈现。 应激关在心理学里,应激的基本含义就是“精神压力”和“紧张状态”。应激的作用有两面性,但人们注意得更多的是它的消极一面,而不是积极一面。消极面是指它对身心的不良影响。人们使用应激一词,有时是指应激源(造成压力和身心紧张状态的来源),有时是指应激本身(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有时是指应激的心理反应(紧张不安、担忧、害怕等莫名的焦虑情绪和无助感)。不难发现,白衣战士们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应激的事是时有发生的,尤其是在ICU病区里。 真实情景1:在一个躺满重症患者的病房里,气管插管者过半数,生命监测仪的尖锐警报声此起彼伏,护士几乎忙得来不及应对; 真实情景2:一位老年重症患者出现命悬一线的病情突变,使医护人员的救治压力突然加大,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刚在脱防护服准备下班的医生又穿上防护服赶回现场; 真实情景3:一位护士晚上睡梦惊醒了好几次,因为她梦见病人出现了危急情况,所以她无法睡安稳觉,白天惊心动魄的抢救场面造成的应激延伸到了夜梦之中; 真实情景4:虽然在ICU里去世并不罕见,但白衣战士经过很多努力依然没能留住患者生命所带来的痛楚,对身心的冲击还是很大的,逝者生前求救的声音,他们无法忘记。 以上这些真实情景表明,对于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白衣战士来说,应激是常态,若无足够强大的内在自我和坚韧的意志,是过不了应激关的。当然,应激之后必须休整和心理放松,但在抗疫紧张关头,这一点不容易做到。 03 求真的思维风格 图源丨网络 白衣战士们在完成救治任务时,面临着两个棘手难题,一是国内外尚无治愈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二是许多年龄较大的新冠肺炎患者还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基础性疾病。无特效药和病情并不单一,却必须倾全力把他们治好,这使医者的思维判断、思维决策显得极为重要,必须避免出错,因为此事人命关天。可喜的是,白衣战士们在应对棘手难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是那样的精准有效。我把他们的思维风格表述为“求真的思维风格”。“求真”二字,在这里指的是:寻求病象本质的真认知,寻求患者病情的真解决,寻求药到病除的真规律。 思维的针对性虽然总体说来,收治的患者都称为新冠肺炎病人,但是他们的病情有轻有重,有的出现了并发症,有的甚至生命垂危,因此,白衣战士所做的首先是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指征进行思考,对各自的病情性质和轻重程度做出判断,然后作出相应的治疗决策。ICU里病人状况各异,所谓“一人一策”、“一对一护理”等就是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思考作出的决定。事实上也说明,“一人一策”、“一对一护理”对患者的康复确实有利。我们可以把这种做法视为思维心理学说的“问题解决”在治疗上的应用。在这里,患者的问题通过医者的思考得到了针对性的解决。 思维的独立性在一段时间内,由于疫情来势凶猛,患者数量剧增,社会上对能否治愈的关切度非常高。网上时不时地有“(外来)救命药来了”之类的信息,也有民间“神医”救了多少患者而自身百*不侵的传言,还有槟榔、金银花、双*连口服液等可治愈新冠肺炎的说法,这一切对救治工作是一种干扰。但是,白衣战士们没受非专业“风向”的左右,专心致志地按照自己既定的专业思维行事,搞治疗的继续搞治疗,搞疫苗和药物研究的继续搞疫苗和药物研究。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白衣战士们保持着自己的思维独立性。他们知道,跟“风”思维是不能获得真知甚至会贻误救治的。 图源丨网络 思维的兼容性在这次救治患者的过程中,西医和中医携手合作,各显神通,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疗效,使成千上万患者深受其益,这在我国抗疫治疗史上可以记上非常浓重的一笔。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白衣战士的思维并不自我封闭,而是开放兼容的。当然,这种兼容性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事实证明之后形成的。抗疫救治中的一个很突出的事例就是中药清肺排*汤确实大幅度地改善了患者的病情,明显地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这使得许多平素注重实证思维的医者,也接受了辨证思维。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十分有利。 思维的整体性治疗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患者的情况缺乏整体性思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次救治患者的行动,则让我们看到了医生用整体性思维成功指导救治的许多实例。这是医者医学思维的一次明显提升。用思维的整体性指导救治行动,有中医取向的整体观和西医取向的整体观的区别。中医用“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整体思维观看患者得病的原因,发现气候异常,不该寒湿时十分寒湿,这在病人舌体上有充分的反应。故从外因看,患新冠肺炎属于患“寒湿疫”。如果又有身体虚弱正气不盛这个内因,那么此病就发作了。而解决之道就是“扶正祛邪,整体调节”。来自中医界的白衣战士,用这种整体思维观治愈了许多患者。西医则用“人是具有生理、心理、社会三属性的生命整体”的整体思维观看待患者的病,因此就有了对患者病体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对其心理危机的干预和疏导,以及帮助他们在隔离情境下的寻求外界亲人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等工作。由于思维整体性的自觉运用,国际医学界讲了几十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这次大规模的救治行动中得到了较多的体现。 思维的缜密性白衣战士是受过科学精神熏陶的人,因此他们的一个很突出的思维风格是思维缜密。这表现为他们在如何看待治疗和药效,如何看待疫情的可控性等问题上慎之又慎,决不轻言“首创”、“成功发现”、“填补空白”。他们重证据,不接受缺乏足够证据的主观推断,即使已有临床效果的证据,也要看是什么级别的证据。他们讲求内在因果联系的发现,不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描述。在治疗的同时,潜心进行新冠肺炎发病和传染的病理研究。他们对已取得成效的药疗和治疗手段(血浆治疗等)也不放弃用严密的思考找出其局限性或有待改进之处。正是靠了这种思维的缜密性,我国的新冠肺炎治疗工作得以扎实推进,并为全世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04 非凡的特殊能力 图源丨网络 特殊能力之“特殊”是指很专业、非一般。每个专业领域有每个领域特有的能力要求,心理学称这种能力为特殊能力。不具备做某项工作的特殊能力,就做不了这项工作,就如自行车人人能骑,而飞机却极少有人能够驾驶,从事医疗救治工作也是如此。白衣战士在这次抗疫之战中显示的特殊医护能力,让我们普通百姓开了眼界。除了对一些名家已有所报道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事例。 特殊的治疗能力针对救治行动面临的复杂病种和险情,一些医疗团队组织了各种专项应急的小分队,据报道总共包括插管小分队、麻醉小分队、护心小分队、护脑小分队、护肾小分队、血液小分队、中医特色治疗小分队和抢救突击队等10多种。这些小分队面对的常常是危重症患者。危重症与传染性交织在一起,使得抢救行动必须快速而精准。在这方面,用气管插管术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抢救比较多见。精准是前提,但慢一秒插入便极可能使一个生命失去存活的机会。有的插管队员,练就了3分钟穿好防护服、3分多钟就能完成插管的“神操作”。所以,“挽救生命,分秒必争”是一句很实在的话。但能不能把命争到,是要看有无救人的绝招和实施的周密性的。插管救人是如此,用ECMO(人工膜肺)对患者进行抢救的专业能力要求就更高了。北医三院乔杰院士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背后是强大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而这种特殊能力是靠敬业精神、磨炼和经验积累才能获得的。 图源丨网络 特殊的护理能力治疗与护理密不可分。有道是“三分治,七分护”。比例未必恰当,但二者关系确实难作分割。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过程中,人们看到了护士的临床技术是如何得以大显身手的。她们虽戴着三层手套,却能凭着“肌肉记忆”摸准注射点进行“一针见血”的注射。她们不仅肩负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d/12011.html
- 上一篇文章: 怎么学美牙美牙行业前景如何
- 下一篇文章: 德云社摊上事了郭德纲于谦频繁cue到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