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风俗习惯,你知道吗不知道,还不来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居住在边疆的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掺以薯类、玉米。 (腊肉)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如果盖上焖肉,??肉、鸡丝等配料,可做成各式不同的饵丝。米线除同饵丝一样热食外,还可凉拌,或在米线里加一勺热稀豆粉(豌豆面与水合煮),再加油辣椒、蒜姜泥、味精等调料,做成稀豆粉汁米线,辛辣滑嫩,是阿昌族入夏之后经常食用的小吃。 糯米粑粑和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的两种风味食品。 糯米粑粑是把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半天左右,捞取放入甑中蒸熟成糯米饭后,放到木碓中舂细,即可食用。糯米粑粑柔软细嫩,口感极好。多余的粑粑则摊在芭蕉叶上,边晾凉边吃,或炸或烤,或煮或烧,都香脆可口,令人百吃不厌。 阿昌族的过手米线。即火烧生猪肉米线。做法是将猪肉在火上烘烤成半熟,剁细斩茸,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各种调料,如蒜、辣椒、芫荽、豆粉、姜等。吃时,洗干净手,先将米线拿在手中,然后浇上调料,用筷子搅拌后,送到嘴里,一吸而过。故名"过手米线"。过手米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回味无穷。 该米线柔软、光滑、不结团、不粘手,肉馅拌下去,不沉底,也不浮头,均匀地散布在米线中,味道鲜美,酸辣可口,别具风味。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 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 特色。 (酸辣谷花鱼) 阿昌族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都是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阿昌族族人常年饮用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伴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品,主要有酸笋、酸菜、酸肉,这是阿昌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酸食是阿昌族的每日必不可少的菜肴,是常见的酸食品是酸笋和酸腌菜。腌酸笋的季节在春秋两季,当竹笋发出嫩芽,长出约30公分高时,便可连根砍下,剥去笋壳,切成笋丝或笋片,放于陶罐中,撒上盐巴,置于火塘边,烘烤数日,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酸笋可单独吃,也可和其它鱼肉、蔬菜一起煮着吃,其味鲜美,凡食者无不称道。 (酸笋炖鸡) (酸笋炒肉块) 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烟、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 关于嚼烟的民间传说 阿昌和佤、傣、景颇、崩龙、德昂等民族都有嚼烟的习惯。据阿昌族民间传说:从前,有一母女俩相依为命。不料,女儿刚成人,母亲就不幸去世了,女儿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她茶饭不思,在妈妈坟上哭了三天三夜。第三天,坟上长出了一棵水灵灵的烟树,女儿嗓子渴,掐来一片嫩叶放进嘴里,嚼来又甜又有味,愁闷一下消失,疲劳也消失了。后来,女儿每当看见烟叶,思念起忘母,总要掐点来嚼。伙伴们见她嚼得津津有味,也跟着嚼起来。后来,嚼的人越来越多,嚼烟成了她们驱除疲劳、消闲解闷的好方式,以致成为嗜好和待客之道。 阿昌族丧俗 阿昌族行土葬俗。少数患恶病或妇女难产而亡者,须先行火葬再棺木土葬。死于寨外者,忌抬回寨内。人死后殓棺时尸体忌人、猫、狗等动物跨越。死者可带生前喜爱之物殉葬,但忌带金属物,故死者生前镶牙也得敲掉。阿昌族在举行丧礼时多由"活袍"主持,彻夜诵经,敲锣奏哀乐,高唱"孝歌"。出殡后,禁忌动锣、抬丧棒等,否则认为寨中又会死人。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须火葬。 阿昌族禁忌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 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阿昌族的卧房分布在正堂两边,老者居左边,其他居右边。男性长者忌进已婚晚辈的卧室。未婚男子可住厢房或厢房楼上。女性忌住楼上;男子在楼下,忌妇女上楼。忌妇女跨踩农具工具。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阿昌族婚礼举行3天。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 END 更多关于阿昌族的知识信息,欢迎大家和我们一起分享哦 美好旅游,精彩相伴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zz/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日立冬,养生宝典奉上
- 下一篇文章: 小心被*死值得收藏的有*中药大全一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