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透热转气”出自叶天士,是温热病邪入营分时期的治疗原则。而谷晓红教授认为,如果只局限于此,是缩小了“透热转气”的内涵,这一方法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甚至对疑难沉疴也有奇效。到底怎么回事呢?且看正文~~

关于透热转气的内涵,今天就把我的理解与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这也是在学习温病学理论当中很容易模糊的概念。已入营的热透出气分而解,把入血分的热透出气分而解,这种透热转气是由深处到浅处,由里往外,是透邪外达的一个基本治法。既然是邪由里往外透达,实际上是给邪一个出路,是解决气机和感受邪热以后的表里出入以及升降问题。

比如说釜底抽薪,这就属于升降的问题。气分本身非常复杂,相关脏腑的功能也复杂多变,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气机的、功能的表达形式。同时,还要考虑感邪后气和津的病理关系、气和血的病理关系,另外还有感邪性质的夹杂性,也就是兼邪,如热可以夹湿,湿也可以蕴热,还可以有痰热,有湿热,有气郁,有食滞,大都在气分。这就要求我们对透热转气要有一些新的认识。

透热转气是不是就是银花、连翘和竹叶?不是。这是一组最简单的透热转气的药。我们要理解它的病机在哪,凡是阻滞气分的病邪都可能适用透热转气。因此,无论是湿热也好,痰热也好,还是燥屎、食滞、气郁,都是基本的病理产物。这样看来,我们说的透热转气,就不光是透那个郁热了,不只是用银花、连翘,还有祛湿的、化痰的、攻下的、消导的、理气的,只要是能够使气机通畅,排除这些病理的治法,都应归为透热转气这个用药法则当中。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透热转气并非单指清营汤里头的银花、连翘、竹叶三味药。其实在叶天士和其他的很多医家著作当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论述,对透热转气应该有更广泛的一种以识。

我这儿有一个病例,年,医院一位专家发烧1个月,住在本院。患者两个月前去海南岛休假,回京半月后无明显原因开始高烧不已,时有恶寒,西医检查血常规基本正常,予对症治疗,热退汗出,继而复热,时有恶寒。由于患者素有心脏病,因高烧导致心脏病加重,换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后,恶寒消失,但高热难耐,并周身突发猩红的斑疹,夜间痒甚,西医诊断为“过敏性药疹”,抗过敏药物无效。伴时有汗出,咳吐稠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数日不下,口苦尿*,舌红绛苔*厚腻,脉滑数。病了这么长时间,患者没有虚象,说明其身体状态还是可以的,正邪仍然是在交争的状态。后来找到我们诊治,辨证诊断为伏暑。

伏暑是夏季感受了暑热夹湿之邪,伏而未发,到了秋天,引动而发,或者伏热外发或新感引动而发。患者因夏感海南之暑湿,伏藏于北京秋发,暑热内迫营血,湿邪阻于气分,湿热胶结,三焦失利。大家都知道湿邪是在气分留恋不解的,湿热胶结,三焦失利,表里、上下的气机都是一种失利状态,故治法上先以疏利三焦,清化湿热为法。疏利三焦,畅达气机,分消清化湿热。这实际上就是分消走泄,透热转气。

处方:半夏10g,厚朴10g,陈腹皮各10g,槟榔10g,草果6g,*芩10g,知母10g,杏仁10g,白蔻仁10g,生苡仁15g,连翘10g,青蒿10g,芦茅根各20g。4付,水煎服,每隔4小时服1次。

这个处方是达原饮加减,也可以说是合了三仁汤。大家知道,高烧的病人4小时要吃一次药,银翘散就是两个时辰喝一次药。你要说还是一早一晚,那达不到药的浓度,发挥不了退热的作用,所以大家要注意,煎服法在临床上也很重要。

二诊时,药后热未退,斑疹仍现。大家看到没有,营分的热根本没动,这个就很有意义。但是,脘腹胀减了,食欲转佳了,大便也下了,之前是数日不下,但是排便黏而不爽,舌苔薄了、退了,原来是*厚腻苔,现在舌苔一下子就薄了,这在辨证当中非常重要,是湿热渐化的表现。这就是透热转气,先要给透热转气打前站,打开气道。这个时候气道虽然还没有完全打开,但是已经松动了,渐渐地在化解,但是营分的热还没有得到清透,它出不来,所以,一要在气分打开通道,才能达到透热转气的效果,硬透硬顶是不行的,一定要疏导,不是对抗。所以,我们继续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调整。

处方:*芩10g,知母10g,芦茅根各15g,丹皮10g,连翘10g,紫草10g,半夏10g,厚朴10g,杏仁10g,生苡仁15g,僵蚕15g,蝉衣10g,槟榔10g,6付。

还是三仁汤合薛氏的热痞证条文当中的药物,《湿热病篇》当中经常就用到半夏、厚朴这些药,三仁汤就更不用说了。

三付药后热减,体温逐渐减到38℃,斑疹大部分消减,继续服药,热退汗出而畅,口苦减轻,咳嗽如常,舌红苔薄腻,脉滑。

所以,三诊予上方加用贝母10g,桔梗10g,瓜蒌15g。6付,水煎服。

到四诊的时候,患者复感发热,体温38.2℃,咳嗽,胸闷,大便干,尿*,舌红苔薄*腻,脉浮数。辨证属肺胃郁热夹湿,当然主要在气分,治疗以宣肺清胃,芳香化湿。

处方:藿香10g,苏叶梗各10g,佩兰10g,陈皮10g,厚朴10g,桑叶皮各10g,牛蒡子10g,僵蚕10g,杏仁10g,连翘10g,芦根15g,薄荷10g,5付,水煎服。

随访病愈如常人。

大家去查一查在薛生白《湿热病篇》当中这些药都很常用,如吴鞠通《温病条辨》病在中焦的时候,湿热病也经常要用的,大家再去结合一下五加减正气散,再把王氏的连朴饮也合起来,甘露消*丹如果需要也再合起来,基本上在这样一个范围的用药,芳化、清化、清泄。所以,从这个病人我们看到这种气营同病的要先透热转气,分消走泄,尽管它是个湿热缠绵的,容易反复的病症,但是也可以把它拿下。这样的病例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非常多,所以,

大家对一些危重病、疑难症要仔细地去思考、去辨治。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选自《温病纵横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谷晓红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鍖椾含鍝鍖婚櫌鐧界櫆椋庢墜鏈ソ浠锋牸渚垮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zz/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