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龙成龙,凤成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意思就是说,生物的后代必将遗传父母的一些特质,或者在后天的教育中,呈现某些或优秀或平庸的特征。事实上,“龙生九子,各个不同”。作为龙的第二子,睚眦就是其中的代表。据说它是龙和豹结合所生,有着龙头豹身,性格刚烈,勇武好斗,血腥嗜杀,成为克制一切邪恶的化身。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睚眦”这个词,它该怎么读呢,其实99%的人都读错了,既不读xiácī,也不读yácī。

一、“睚眦”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yázì

同音词:牙渍

部首:目

结构:左右结构

二、“睚眦”怎么解释

“睚眦”都是形声字,左形右声。

先说“睚”,《说文新附》里解释“睚,目际也”,说的就是眼睛的边角,即眼角。而“眦”,指的是上下眼睑的接合处,靠近鼻子的称“内眦”,靠近两鬓的称“外眦”,事实上结合起来本意就是“眼眶”,统称眼角。

“睚”和“眦”一般连用,主要意思有以下两种。

1.作动词,指发怒时瞪眼。

2.作名词,比喻极小的怨恨。

发怒时瞪眼,上下眼眶的间距极小,借指极小的(眼眶缝隙那么小)的怨恨。

三、“睚眦”字的演变

从小篆到楷书的发展情况看,“睚”的变化不大,字体结构由圆润到方正。而“眦”则不同,小篆体属于上下结构,下面“目”形似眼睛,表形,上面是“此”表声,意为眼角止处是眼眶,本意为眼眶,引申为眼角。到隶书时,“此”笔画简化、规整并转向,“此”上“目”下。到楷书时,上下结构变左右结构,形成了现在的目”左“此”右“的字体结构“眦”。

四、“睚眦”字在古文献中的运用

1.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史记·范雎蔡泽传》上有这么一句话,记载的韩信的故事,说的就是一份饭食的恩德必须报答补偿,而即使是瞪眼间这种极小的怨恨也必须报复。理解这个句子要前后结合,不能断章取义,指的是做人要恩怨分明。后来形成了新的成语“睚眦必报”,成了贬义词,指的是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2.以眦睚杀之。

这句话出自宋·王谠《唐语林·雅量》。以,因为。眦睚,和睚眦一样,都只极小的仇恨。因为极小的仇恨而杀害了他。

3.睚眦小忿久难忘

槟榔

[清代]张湄

睚眦小忿久难忘,牙角频争雀鼠伤。

一抹腮红还旧好,解纷惟有送槟榔。

睚眦小忿,极小的仇恨。久难忘,久久难以忘记。全诗大意:小小的仇恨久久难以忘记,以致于经常争斗,强弱双方互有损伤,要想解决睚眦小忿这种纷争,达到双方和好,笑脸相迎的状态,唯有赠送槟榔了。事实上,清代时,广东、海南一带处理纠纷,就用槟榔。全诗通过叙述民间睚眦之忿的纷争,突出了槟榔的礼节作用。

五、结语

睚眦,从神话走向现实,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有趣性,时光流逝,文字蓬勃发展,源远流长。当然生活中,也不会一帆风顺,处处有摩擦,处理之时要大度,睚眦之忿不可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zz/1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