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哈尼族哪些不为人知的生活用具图
哈尼同胞自己的 哈尼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之一,哈尼族源于古代羌人,与汉藏语族的彝、拉枯、基诺、傈傈、阿昌、景颇、独龙等民族有族属渊缘关系。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和泥、锅挫、哦怒、多泥、海尼等。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名称有和夷、和蛮、禾泥、窝泥、河泥、哈尼、阿本、播比、毕约、罗缅、路弼等。哈尼族的自称和历史名称虽多,但其音义基本一致,解放后,根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见,统一称为“哈尼族”。聚居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属雅尼支,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人口为人,占总人口的19.01%,是西双版纳第二大少数民族。 由于哈尼族长期处于轮歇游耕、刀耕火种、采集、狩猎的古老生活方式,逐步保留下了自己特有生活用具,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哈尼族哪些不为人知民间生活用具: 一、扣子 用途:捕鸟的用具。 制作材料:也睡苦竹杆,一次制作若无虫蛀可重复使用。使用时以飞蚂蚁或竹虫为诱饵,是山里哈伲族人改善生活,加强营养的必备之器。 二、背箩 用途:背东西的用具。 制作材料:竹篾,使用寿命看使用频率及使用人的爱护程度,是山里哈尼族妇女每天上山劳作必备的神器,使用时头部和肩膀共担重量,木板要卡在脖子上。 三、妇女们的槟榔包 用途:用于装槟榔的包。 制作材料:自纺布、针线……工序复杂,一次制作可重复使用多年,槟榔包里有槟榔叶、槟榔树皮(非南国美人)、熟石灰、烟丝……,用槟榔叶把这些东西包裹后入口嚼,慢慢就会变红,嚼在嘴里越嚼越有味。槟榔是山里哈伲族妇女及老人必备的日常生活另食,嚼槟榔是哈尼族妇女和老人日常生活习惯,就像抽烟一样,也会有瘾,长期嚼槟榔牙齿暗黑,形成一层黑色的保护膜。 四、葫芦 用途:用于日常储存饮用水,也可用于装酒。 制作材料:采一形状较好的山葫芦晾晒,直至葫芦里肉、籽腐烂,后注水于葫芦内,反复注水倒空后凉于火炕上自然烘干,开始使用时会有些腐烂味道,慢慢味道就会消失。西双版纳气候炎热,哈尼族人用葫芦储水清凉可口,还便于上山劳作携带,是很好的储水工具。 五、舂臼 用途:舂食物。 制作材料:树干、竹。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风淳朴,饮食多以酸、辣为主,口味浓重,舂臼在哈尼族日常饮食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制作沾水、舂辣椒等美味的神器,内地人的舂臼多以石头做成,虽然都是舂食物,但舂出来的食物颜色及味道与用树干、竹子制成的味道截然不同,哈尼族长期以来就地取材,利用树干、竹子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舂臼,既生态又美观,是制作美食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六、藤篾凳 用途:日常用的椅子。 制作材料:野生藤篾。 制作工艺:采伐热带雨林野生藤篾条若干,经削片、定骨架、浸泡、烘烤等工序制作而成。藤篾凳既轻便美观又便于摆放,是哈尼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家具之一,配合藤篾桌使用,既古朴又典雅。 七、鱼笼 用途:用于存放鱼类及鳝类动物。 制作材料:竹子。 制作工艺:伐野生嫩竹若干,经削片、浸泡、编制、烘烤等工序制作而成。鱼笼是哈尼族群众捞鱼活动中常用工具,一般配合鱼兜等工具使用。 八、鱼兜 用途:捞鱼摸虾之用。 制作材料:藤。制作工艺:采野生藤子若干(在下不知其名),用刀刮去藤子外皮,会有一层白色的附膜无比坚韧,用白色附膜拧成细绳,经接线、纺线、织织等工序编制成鱼偷兜,再用藤条按兜口固定而成。鱼兜是哈尼族群众捞鱼活动中常用工具,一般配合鱼笼等工具使用。 投稿人:小编 如果你也想出现在这里,请联系小编投稿吧! 来源:云南电视台网络编辑:王建平 贵在分享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哈尼人 致力哈尼文化传播 如果你也想为宣传哈尼文化出一份力,请直接回复白癜风中医诊疗倡导者北京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tz/1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警惕男子肚子里quot养quot
- 下一篇文章: 2017朋友圈食品科学十大谣言,你躲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