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9日,黎族妇女在进行黎锦纺织比赛。海南省年“三月三”节庆活动主会场设在五指山市,海南省黎族苗族同胞参加原生态民歌比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黎锦苗绣技艺展示等活动,共同欢庆“三月三”。新华社记者赵颖全摄新华社海口9月28日电(记者凌广志罗江)在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的保亭槟榔谷景区内,万株槟榔树掩映下,一间间黎族茅草屋散落在五指山末端的甘什岭上。在茅草屋旁,几位老人聚精会神地织着黎锦。“波隆!”面对参观的一拨拨游客,68岁的谭英珍微笑着用黎语问好。在游客的注视下,老人坐在长椅上,两腿并拢伸直,脚和腰部共同将正在织的线扯直,不同颜色的细线在手中上下翻飞,精美的图案渐渐浮现。黎锦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在槟榔谷景区,住着几十名像谭英珍一样的黎族“织女”。她们来自海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其人生大半时间都居住在茅草房里,过去甚至不会说一句普通话。如今,她们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人,平时展示织锦,有时走上舞台表演舂米,是景区的“瑰宝”。符金花今年74岁,从家乡东方市来到槟榔谷已有17年。茅草房的墙上挂着一件刚织好的黎锦画卷,再现了黎族传统婚恋习俗:开春时木棉花绽放,小伙子上山打猎;木棉花落“三月三”到来,黎族青年在篝火晚会上对唱山歌、谈情说爱;从相识到相恋,小伙子和家人扛着山兰酒、提着槟榔到心上人家提亲……据了解,这件作品由游客出价1.2万元订制,符金花戴着老花镜足足织了3个月。没有参照图样,一切设计灵感皆源于黎族传统民俗,一针一线都融入了她70余年的人生经历和记忆。符金花还是海南岛最后一代黎族有纹面的妇女。年,8岁的她开始纹脸,随后的6年间将脖子、胸口、腿依次纹完。这一传统流传了多年,以人类皮肤作为载体记录氏族符号,被人类学家称为“在人体上雕刻历史的敦煌壁画”。据统计,海南全省纹身黎族妇女人数仅剩人。槟榔谷有纹身、纹面的老人28人,她们用身体展示着这一行将消逝的民族传统。槟榔谷的老人们还会参与景区《槟榔古韵》的表演。这部实景歌舞剧融合了自然风光和黎苗风情,通过打柴舞、舂米舞展现黎族传统生活,表演还融入了原始的刀耕火种、黎族传统制陶技艺等。年,中国首家民俗文化型5A级旅游景区槟榔谷接待游客万人次。“槟榔谷能吸引众多游客源于民族文化的魅力,保护老人就是保护这些传统文化。”槟榔谷景区副总经理陈国东说,景区展示了黎锦服饰、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在陈列馆的静态展览外,老人们的动态展示也是保护传承的重要方式。过去,织锦是黎族女子成人前的一门必修课。织一件精美的黎锦服饰往往要花费数月,需要高度的耐心和细心。“看衣服漂不漂亮就知道手巧不巧,手巧的姑娘来提亲的就多。”谭英珍说。如今,生产一件漂亮的裙子只需几分钟,年轻的黎族姑娘再难有时间和耐心,花上几个月时间织一条独一无二的筒裙。与此同时,黎锦也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符金花、谭英珍等老人表示,自己的女儿不会织黎锦。老人们平时不忘给晚辈们多织几条,但年轻人也只是在传统节日时穿一穿。年起,海南多地启动“民歌、民服、民舞”进校园活动,黎锦技艺、琼剧、海南八音乐等非遗项目相继进入海南职业教育和大专院校课堂。目前,保亭多数中小学已开设黎锦培训班。每到寒暑假,学生们会到景区“研学旅游”,免费学习织锦,每人还能获得元的补助。对槟榔谷的老人们来说,景区则不只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地。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负责人朱智诚说,很多老人曾是独处在家的“留守老人”。来到景区后,老人们在游客参观的间隙,会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同时,景区管吃管住,有专门的医护人员,每人每月还能领到至少元的工资。每当有大型推介活动,老人们还会飞往各地演示织黎锦。邢连关至今珍藏着一张1美元的纸币。这是10年前一位美国游客和她合照后留下的纪念。景区员工每个月有几天假期,但许多老人仍愿意留在这里。“阿婆能做她喜欢的事,心情舒畅身体才会健康。”符金花的外孙女说。令符金花更欣慰的是,11岁的孙女对黎锦颇有兴趣。一到放假,孙女就会来景区陪老人上班,学习织锦,现在已经会织简单的图案。“我们总有离开人世的一天,但这门手艺要是丢了就可惜了。教她不是让她以后一定要干这个,而是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留住。”符金花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gx/1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