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不知从何时开始,“匠人”、“匠心”备受追捧,很多人嘀嘀咕咕中国没有匠心,老爱拿日本说事儿,什么一辈子做煮饭的匠人,一辈子做寿司的匠人,都有着“薪火传承”的匠心……可中国真的没有匠心吗?答案是有的。只是他们不善于像孔雀一样炫耀自己的华丽的尾羽,而是孜孜不倦的埋头在自己的手艺里,坚持自己的匠心。厦门就有这么一位匠人,在阿福的心里,他丝毫不比日本的寿司之神差。如果说小野二郎做寿司时间超过55年,那他对厦门小吃则坚持了70年。它既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无数老厦门人奉为经典的小吃店,更是一家名声响亮的老字号。厦门局口街和中山路交接处的那棵大榕树让阿福把时光回溯到年。当时在这一棵榕树下,经常有一位年仅20岁的小伙,挑着担子像周围的居民售卖咸粥、咸饭和炖罐。后来,他看到当时厦门一家名气响亮的虾面店,便下心思开始琢磨起虾面,根据厦门人口味偏好,不断实验,终于熬出了好吃的虾汤,卖起一碗只要0.15元的虾面。渐渐地“局口街虾面”名声鹊起,溢美之词也慢慢在街坊间传开。到了20世界50年代,那位小伙带着自己的妻子以及侄子等七八个人手,把摊位迁到当时“厦门小吃街”的妙香路(今中山路大陆商厦后面),并扩充了经营的品种,逐渐形成后来“吴再添”的雏形。说到这里,相信很多读者都知道,阿福说的小伙就是吴再添。这位老人年仅20岁就独当一面,凭着一碗虾面逐渐打出了自己的名气。其中的历经的曲折并不少,而曾面临的压力和付出的努力也可想而知。而后,靠着不断精炼的小吃和一直坚持的低价位,他的店成功的在当时并不活跃的市场里脱颖而出,招牌也越来越响亮。年,吴再添的小吃店顺时势并入了厦门饮食服务有限公司,自己也从个体小商贩转变为一名国有企业职工,开始了两次传奇救店。在吴再添入店前,厦门饮食服务公司旗下的永风饭店和后来的大同路的大众饭店,都面临着经营不善,即将倒闭的危机。而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名气,又让生意重新兴旺起来。其中,大同路的大众饭店在更名为吴再添小吃店后,一路红火,直到他正式退休。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吴再添代表了厦门参加福建省烹饪大赛,凭借多年的手艺,夺得两个金奖和8个银奖的骄人成绩。不仅让“烧肉粽”、“芋包”、“油葱粿”、“沙茶面”、“虾面”等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名点”、“中华名小吃”,也让大同路49号“吴再添小吃店”成了厦门小吃的代名词。之后,吴再添与他的老东家之间的悲欢离合阿福就暂且不提。时间直到年,闲不住的老人再次在美湖路重新开张了这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吃店,不靠广告和营销,凭着走过半个世纪的手艺,迅速俘获了附近居民的心,而这店一开也就是14年的光景。老人虽然到了鲐背之年,但每日必出门,从豆仔尾穿过两条长街,来到小吃店开门、检查柜台、桌椅、碗筷、灶台等器具,接着起锅烧水,炖上今天的第一锅大骨汤,日日如此,雷打不动。除了每年除夕和大年初一店面歇业外,老人只因为生病休息过两天。可惜,阿福已经不能见到这位老人的身影,幸好,那份味道还在店里。上世纪食堂的装修,分工有序的档口,极其实惠的价格,还有点单必须先购买饭票,再去相应窗口自取食物的老规矩,这家小吃店完整的继承了吴再添老人的风格。“小丫头,他们家的沙茶面可是得过金牌的,你一定要吃一下呀!”在店里偶遇的附近的老居民对阿福说,那带着皱纹的笑意,语气中是满满的骄傲。浓郁鲜香、辣而不冲的沙茶汤头,浸泡着Q弹的油面、豆芽、瘦肉和一大块煮的入味的炸豆腐,这份得过全国金牌的沙茶面,一碗不过5元。虾肉面5元卤面5元而同样资格最老且虾味浓郁、汤汁鲜甜的虾肉面,佐料丰富的卤面,也是同样实惠的让人咋舌。这份实惠是吴再添老人一生认定的道理——小吃小吃,价格贵了,怎么能叫小吃?即使开店14年,店租和食材一再涨价,小店也只涨了1块钱。一碗3块的扁食汤,白瓷碗装着灶台熬出的香浓骨汤,里头有8只扁食浮浮沉沉,这时候必须配上一份喷香的拌面才是老厦门的标配。既然说起老厦门标配,吴再添的芋包谁想再来一个?槟榔芋头做成薄薄的芋包皮,里头包着笋干、豆腐、三层肉、香菇、虾仁等,一勺子下去,就着甜辣酱,美味是无人能挡。咸水草绑成的烧肉粽,大块猪肉、干贝、香菇、板栗被炒的喷香的糯米紧紧裹住,用料扎实的让人惊叹。红红的叉烧肉是很多老人家必点的小吃,配上一瓶丹凤高粱下酒,浓浓的市井气,也很厦门。除此之外,吴再添小吃店还有很多给厦门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小吃,例如油葱粿、萝卜糕、南瓜糕等,当天因为一些原因未能吃到,阿福感到有些遗憾。还有人记得吴再添、黄则和、好清香、新南轩么?这四家老店是属于一代老厦门人的美味记忆。而如今,当年的“四大天王”只剩下永远不变的“吴再添”。而这份永远不变,则是一个优秀的匠人奉献一生精力热情的坚持与较真。尽管创始人离开了,但他把这份坚守70年的匠心,永远的留在小吃店的味道里头。别管什么时代更迭,只要后来人能传承并守护好他的匠心。即使今天的我们也到了鹤发鸡皮的年纪,依旧可以突破时光的辖制,和明天年轻的一代,共享这份美味。吴再添小吃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gx/15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