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请同学们提出意见,欢迎留言 授课内容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 授课时数 2 主讲老师 吴老师 授课类型 理论讲授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护理助产农医 授课教材 病理学基础/王立明,陈小芳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 要求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时间 分配 表达 方式 熟悉 学习目标 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血栓形成的概念、原因和条件; 熟悉:血栓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了解: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血栓形成过程及类型 小测验:肉芽组织的功能 血液循环障碍 全身性:心力衰竭、休克 缺血 血量的异常充血 局部性血管壁通透性水肿 和完整性的异常出血 血栓形成 血液性状栓塞 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梗死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节充血 机体局部组织器官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称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1.生理性充血 2.病理性充血(1)炎症性充血 (2)减压后充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轻度增大,色鲜红,局温增高。 镜下观察:局部组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三)后果一般无不良后果。 10, 5 5 课前目标展示 测验上一章内容 进入新课 概论 图片展示 举例临床利用 教学 要求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时间 分配 表达 方式 掌握 掌握 (难点) 二、静脉性充血 局部组织器官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一)原因 1.静脉受压2.静脉阻塞3.心力衰竭 (二)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体积肿大,重量增加,被膜紧张,颜色暗红或紫红,切面湿润多血。局温下降。 镜下观察:淤血组织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并可伴有水肿 (三)后果(部位、程度、发生速度、持续时间和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轻度短时间的淤血→轻微。 长期慢性淤血→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 2.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4.淤血性硬化 (四)重要器官淤血 1.慢性肺淤血 原因:左心衰竭。 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颜色暗红、质地较实、切面有血性泡沫状液体逸出。 镜下观察: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淡红色的水肿液及巨噬细胞。可有心力衰竭细胞 临床病理联系:呼吸困难、发绀、咳粉红色泡沫痰。 结局:长期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 2.慢性肝淤血 原因:右心衰竭 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可见红(淤血)*(脂肪变性)相间的花纹状外观,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 镜下观察: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肝血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消失,小叶周边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临床病理联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结局:长期慢性肝淤血→淤血性肝硬化。 小结: 10, 15, 图片展示 指图讲解 考点提示:淤血的原因、后果、病理变化 图片展示 指图讲解 复习血液循环 图片展示 指图讲解 教学 要求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时间 分配 表达 方式 掌握 了解 (难点) 掌握 第二节血栓形成 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份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之。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一)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二)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一)血栓形成的过程 (二)血栓的类型及形态 四种类型血栓的区别 血栓类型 血栓部位及形状 主要成分 白色血栓 头部,疣状 血小板、少量纤维蛋白 混合血栓 体部, 红白相间层状 血小板小梁、纤维蛋白网、 白细胞、红细胞 红色血栓 尾部, 暗红色血凝块 全血 透明血栓 微血栓 纤维蛋白 三、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 2.脱落 3.机化和再通 4.钙化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一)有利方面:止血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其*素随血流扩散。 (二)不利方面:1.阻塞血管2.栓塞3.心瓣膜变形 4.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小结及目标检测(P37) 作业布置: 1.抄写三理地青少年白癜风的危害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好不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f/959.html
- 上一篇文章: 老人110岁健在来自合肥这个县快看长
- 下一篇文章: 据说今年槟榔生意就像这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