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附子

附子Fùzǐ

辛、甘,大热;有*。

心、肾、脾经。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2.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3.寒湿痹痛。

附子故事

相传有一年,在四川江油乾元山植被茂盛,由于山很高,冬天特别寒冷,到了冬天不少人被冻病或冻死。附近道观有一个老道士经常外出化缘,了解周围民间的疾苦,他道行很高,也深谙医理,经常上山采草药炼制丹药,免费给穷人治病或调理身体。

有一天,他去柴房中抱柴准备生火做饭,看到一种很常见的柴草。它根茎很多,中间两三个块根连生在一起,像纺锤形或鸡蛋,还有很多子根与须根附在外面。他把根去皮、熬制、焙烤烘干成一种乌黑发亮的薄片。以后老道士在炼制丹药的时候,试着加入了这种乌药,没想到,这样炼制的丹药的效果竟然非常好,老百姓吃了这种丹药后平时能增强体力,冬天能够防寒。

可是这种药有*,用量不好控制,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很大的副作用,让人全身发麻,甚至昏迷。后来,他收养了一个孤儿做徒弟,把自己的医术传给了这个小道士,小徒弟不停地变化制药的方法,并且自己亲身试药,终于发现乌药的子根*性比主根小,用量容易掌握,炼制丹药的效果更好。师徒二人把这种新药的识别方法和炼制方法无偿传授给周围的人们,帮助了无数的穷人。因为古代医术总是父子相传,人们误以为这对师徒是父子关系,就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由于这药的子根附在主根之外,后来谐音传成了“附子”。

附子详解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制成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饮片炮制品有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为“回阳救逆 品药”。

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本品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

1.与干姜、甘草同用,适用于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如四逆汤;2.与大补元气之人参同用,适用于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3.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适用于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如回阳救逆汤;4.与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同用,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如右归丸;5.与人参、白术、干姜等同用,适用于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致脘腹冷痛,呕吐,大便溏泄,如附子理中汤;6.与茯苓、白术等同用,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如真武汤;7.与人参、桂枝等同用,适用于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8.与麻*、细辛同用,适用于阳虚外感风寒者,如麻*附子细辛汤;9.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适用于寒痹痛剧者,如甘草附子汤。1.再造散2.麻*细辛附子汤3.大*附子汤4.温脾汤5.四逆汤6.回阳救急汤7.肾气丸8.右归丸9.地*饮子10.苏合香丸11.*土汤12.牵正散13.玉真散14.真武汤15.实脾散16.木香槟榔丸17.乌梅丸18.附子理中汤

附子辛甘热有*,

补火助阳心肾脾,

回阳救逆 品,

散寒止痛痹证除。

炮附片:取附片,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微变色。

版权声明

本文由杏仁爸爸整理发布,。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内容及插图整理自《中药学》教材、《中药学速记歌诀》《味常见中药辨识与应用彩色图谱》、中医通等,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f/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