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秘方公开,早看早知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家中孩子少,现在的小孩儿大部分每天都吃很多零食。真正到了吃饭的时候,宝爸宝妈们用尽招数,孩子却不肯吃饭,小儿厌食症!与同龄孩子相比,个子矮了一大截,抵抗力也不如别家的宝贝,这让宝爸宝妈们甚是焦虑,怎么办?老中医王静安经验妙方就在正文中!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以不思乳食,见食不贪,伴随体重下降、汗多、发稀、色*不泽、易感冒为特征。因小儿厌食常与各种疾病合并出现,儿科方书中未列专门病种。鉴于本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故单列一症讨论,并将我五十余载治疗本症的经验分述于下。 病因与诊断 (1)饮食不调,喂养不当:由于父母缺乏育婴保健知识,片面追求蛋白质、脂肪等高营养滋补食物,超越了脾胃正常运化能力;或过分溺爱子女,乱投杂食,经常糖果糕点不离口;或投其所好,养成偏食的习惯,当食不食,破坏了饮食生活规律,使胃肠功能极度紊乱。 (2)药物影响:小儿口服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时间过久,用量过大,恶心呕吐,引起厌食;又有*连、*芩、*柏、龙胆草、石膏等大寒大凉之药使用失度,或妄用人参、生地、熟地、大枣、龙眼肉等滋腻之品,皆可损伤脾阳,使气化健运功能失调。 (3)脾胃虚弱:小儿素体禀赋太差,脾常不足,脾胃受纳和运化功能不足,出现长期食欲不振、面色萎*、汗多、羸瘦之症,易患感冒和支气管炎,有明显抗病能力差的征兆。 (4)疾病影响:高热、湿热、羁热、咳嗽、腹泻、痢疾等多种疾病病中或病后,多出现厌食。有的属于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常伴有大便秘结;有属病邪留恋中脘,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有属中虚不食,在临床当审证求因而论治。 小儿厌食症和饮食积滞,两疾同属脾胃疾患,但在治则上差异悬殊,临床不可不辨。饮食积滞除食欲不振、乳食减少外,常见胃腹胀满、腹痛、食后易呕吐等症状;厌食症则无腹胀腹痛。 辨证与治法 小儿厌食症辨证治疗的关键在脾胃。《幼幼新书·乳食不下第十》指出:“脾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互调,则谷化而能食。”《幼幼新书·肌肤羸瘦第十二》又云:“儿羸瘦,不生肌肤,皆脾胃不和,不能饮食……”因此,厌食症发病机理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碍。根据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脾胃不和: 本证临床最为多见。症见不思乳食或饮食无味,拒进饮食,较大儿童平时若饮食稍多,即脘闷作恶,大便不调,时干时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舌苔腻,舌质淡红。治法:以和胃醒脾为主,佐以消导。用自拟和胃醒脾消食方。 方药:广藿香10g,炒陈皮6g,云茯苓15g,炒麦芽15g,苍术10g,白蔻5~10g,山楂15g,神曲15g,鸡内金10g,枳壳10g,槟榔10g。 本方以藿香、苍术、白蔻为主药,重在健脾化湿,和胃醒脾,加理气助运药,健中有消,具有开胃醒脾和运脾之功。苍术气味芳香,并非刚燥,且含有营养成分,临床我多偏用之。若伴有腹胀痛者,加广木香6~9g,厚朴6~9g;呕吐加姜汁竹茹9~12g;厌食顽固者,配合小儿推拿。 (2)脾胃虚弱: 症见不思饮食,饮食无味,或进食少许即泛泛欲吐,大便稀,伴有不消化食物,形体较瘦,精神较差,面色无华,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无力。治法以健脾益气,和胃助运为主。常用方为异功散加减。 方药:泡参15g,炒苍术9g,云苓9~15g,炒陈皮6g,怀山药9~15g,炒扁豆9~15g,砂仁5g,白蔻仁5g,山楂15g,神曲15g,炒麦芽15g。 本方补而不滞,对脾虚胃弱而兼有气滞、食滞者较为适宜。此类病例不能过分强调“虚者补之”,恐其呆胃。运用泡参、苍术等健脾的同时,应同样注重和胃助运。若伴有汗出过多者,属气虚卫外不固,加*芪15~30g;若脾胃虚寒、脚冷、大便不化者,加良姜3~6g。 (3)胃阴不足: 本证临床最为多见。症见不思乳食或饮食无味,拒进饮食,较大儿童平时若饮食稍多,即脘闷作恶,大便不调,时干时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舌苔腻,舌质淡红。治法:以和胃醒脾为主,佐以消导。用自拟和胃醒脾消食方。 方药:北沙参15~30g,麦冬10~15g,玉竹10~15g,通大海10g,乌梅9~15g,山楂15g,神曲15g。 本方清而不滋,养胃生津而不碍脾阳。若见脾阳不足者,用怀山药以补益之。 小儿厌食,脾胃虚弱,服药不易下咽,可佩戴中药健胃神奇药袋(白蔻、香附等)以芳香醒脾,开胃进食。 本文选自《王静安50年临证精要》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九歌()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f/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支持海南本土影片阿婆的槟榔登陆全国
- 下一篇文章: 这6种家常食物会致癌真相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