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怎样根治 http://m.39.net/pf/a_4927619.html

摘要:功能性腹泻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精神心理因素、感染、肠道菌群失调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中医认为其发病与脾气虚弱、失其健运以致湿盛、食滞、肝郁、脾肾两虚关系密切。中医药分别治之以健脾除湿、运脾化滞、疏肝理脾及补益脾肾,均取得了明显疗效。且脾虚是评估功能性腹泻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脾虚贯穿于FDI整个发病、治疗的过程中,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该病的预后。

关键词:功能性腹泻;脾虚理论;应用;

功能性腹泻是指无任何细菌、病*感染的腹泻,一般由胃肠功能过强引起,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软便、水样便(至少75%的排便为稀便),而无腹痛或者腹部不适的病症,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3个月上述症状加重。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diarrhea,FDI)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其发病率占所有腹泻总数的59%,增加了医疗及经济负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精神心理因素、感染、肠道菌群失调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临床多以胃肠解痉药、止泻药、抗生素等治疗。虽然即时效果明显,但容易反复。且有研究表明,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止泻剂易破坏肠道微生态环境,导致菌群失调和功能异常。

功能性腹泻发病时间长,症状时轻时重,无明显腹痛,无明显器质性原因,与中医的脾虚泄泻证相似。张景岳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热而化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至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古人多认为其病理基础为脾虚湿盛,病位在肠,主病之脏为脾,与肝肾密切相关。因此,脾胃虚弱是功能性腹泻发病的重要因素,补益脾胃贯穿功能性腹泻治疗的始终。

1FDI发病与脾虚的关系

脾位于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脾的一个主要生理机能为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即脾气能够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如《素问》所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同时,脾气具有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脾的生理特性主升,且喜燥恶湿。

所谓脾虚是指中医脾脏虚弱,相当于消化机能不全、营养吸收不足、能量代谢低下、抗病能力下降和各组织机能衰退的一组比较集中反映“脾主运化、升清”等各种生理机能不足的综合症候群。受《伤寒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影响,中医多把脾胃相关的虚证、寒证归属于脾。

脾胃虚弱是功能性腹泻发病的重要因素。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仲景也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饮食起居失宜、劳逸过度、情志不遂以及感受暑湿风寒外邪等均可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纳运升降失常,导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气结不能畅下,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混杂而下,而成泄泻。脾胃虚弱常常兼夹其他因素为病。根据其兼夹因素不同,可大致分为以下证型。

1.1脾虚湿盛证

《素问》曰“湿盛则濡泄”,李中梓提出“无湿则不泻”。马秀丽等认为功能性腹泻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内湿、外湿或内外合邪均可致泄泻,外湿困脾致脾失健运,内湿停滞易致外湿侵袭,内外合邪,进一步加重脾气虚弱;而脾气虚不能运化精微,湿滞内停,清浊不分导致泄泻,如《医门棒喝》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水湿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内外湿邪导致脾虚,脾虚引发湿停,两者相互为病,而致腹泻。

1.2脾虚食滞证

《症因脉治·内伤泄泻》提出“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饮食自倍,膏粱纵口,损伤脾胃,不能消化,则成食积腹泻之证”。饮食过量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不能纳运,停于胃肠,发为泄泻;张锡纯认为:“人之脾胃属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食物,则全身自然健壮。”脾气虚弱,则水谷不运,阻滞中焦气机,发为泄泻。故脾虚与食滞二者互为因果,以致泄泻。

1.3脾虚肝郁证

《临证指南医案》载:“悒郁动肝致病,久则延及脾胃中伤。”季铁铮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复杂,使得脾虚肝郁型功能性腹泻变得常见。情志不舒,则肝木旺,肝木横逆犯脾土,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失常,而致泄泻;而忧思伤脾,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木虚土乘,影响气机升降,则为泄泻。脾虚与肝郁两者互相影响,终致腹泻。同时,脾虚本身不仅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的泄泻,还可引起气机条达不畅所致的精神、情志障碍。而情志因素本是功能性腹泻发病的重要因素,《内经》早有论述,“脾藏意,在志为思”,《素问·举痛》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进一步说明了脾虚与肝郁气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从脾虚论治功能性腹泻不但能够缓解泄泻症状,还能调畅气机,减轻精神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1.4脾肾阳虚证

如年老久病,腹泻日久,“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脾阳不振,脾病及肾,命门火衰,肾阳虚不能助脾胃运化水湿,腐熟水谷,则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而成腹泻。另外,“肾为胃关”,若肾阳虚衰,开固失职,亦可使水津下注而为泄泻,周金宝在临床中发现脾肾阳虚是功能性腹泻常见证型之一。

2从脾虚论治是FDI的重要治法

2.1健脾除湿

参苓白术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对功能性腹泻的治疗作用明确,具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效。有实验表明,参苓白术散能够双向调节胃肠动力,显著减少脾虚所致大鼠的腹泻次数及腹泻量,且能够调节肠道菌群,进一步整体调整胃肠道微生态。另外,参苓白术散还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黏膜组织损伤和炎症损伤程度。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药,配伍山药、莲子肉助君药健脾益气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均为臣药;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湿,用以为佐药;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且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另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方中单味药对于功能性腹泻的治疗具有相当意义。人参能够促进肠道优势菌的增殖,抑制肠道病原菌的定植生长,且有抗抑郁作用。白术能够调节胃肠运动,且能促进肠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增殖,调节肠道内菌群。*芪味甘性温,对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的功能性腹泻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研究表明,*芪及其拆分组分亦能明显改善脾虚水湿不化大鼠的症状。

2.2运脾化滞

食积泄泻多见于小儿,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保和丸常用于治疗食积泄泻,《内经》中称其为通因通用之法,方中重用山楂为君,消食开郁,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臣以神曲消食健脾,善消酒积;莱菔子下气消食,善消谷面之积。三药配伍,可消一切饮食积滞。食阻气机,胃失和降,故佐入半夏、陈皮行气化滞,降逆和胃而止呕;茯苓淡渗利湿,健脾以止泻。食积易于化热,遂佐入连翘,清热散结,以治食积所化之热。诸药相合,消食之中佐以理气健脾与清热散结之品,使食积得消,胃气得和,热清湿去,诸症自愈。另外,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等也可用于其治疗。

2.3疏肝理脾

痛泻要方具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常用于治疗肝郁脾虚证的功能性腹泻。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配防风具升散之性,与白术、白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输脾气,且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药,兼具佐使之用;四药合用,柔肝理气,使脾健肝和,泄泻自止。逍遥散疏肝健脾、和解调运,治疗功能性腹泻疗效也很明确。有研究表明,痛泻要方合逍遥散治疗功能性腹泻亦收效甚佳。罗太碧用肠宁汤加减疏肝理气健脾和中治疗功能性腹泻,效果亦理想。

2.4补益脾肾

源自《伤寒论》的附子理中汤是温阳散寒、益气健脾的经典方剂,其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疗效明确,方中附子、干姜为君,附子大辛大热,纯阳有*,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 要剂,通行十二经,正如程应旄曰:“若水寒互胜即当脾肾双温,附子之加,而命门益,土母温矣。”(《伤寒论后条辨》)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二药合用,温养脾胃,使脾胃之阳气得旺,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气,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阳散寒、益气健脾之功,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泄泻的治疗。此外,四神丸等方剂也能够补益脾肾以止泻。马进等用健脾止泻汤,健脾温肾,涩肠止泻,治疗功能性腹泻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3以脾虚理论评估FDI的预后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持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生的谷气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长期腹泻,脾胃虚弱,气血来源不足,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健运脾气、充盛正气,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同时全身上下正气可以通过脾虚程度来评估,进一步估测功能性腹泻的预后。

同时,食物的消化必须经脾气的推动、激发,才能被吸收,以至输布周身。因此,顾护脾胃,直接影响药物吸收,进一步影响疾病的预后。

脾虚为FDI的重要致病因素,脾虚健运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腹泻乃生。他如肝气乘脾等所引起的腹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因此,益气健脾是治疗功能性腹泻的基础,也是评估疾病恢复程度的重要指标。

4小结

综上所述,功能性腹泻是以脾气虚弱、失其健运为发病基础,以致不能运化水液、水谷,不能滋肾,土虚木侮,从而发病。中医药以健脾为基础治法,兼以化湿、行滞、疏肝、益肾,治疗功能性腹泻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李东垣指出:“善之病者,惟在调和脾胃。”《不居集》亦指出:“凡查病者,必先查脾胃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胃勇怯,脾胃无损,诸可无虑。”脾虚贯穿于FDI整个发病、治疗的过程中,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该病的预后。补益脾胃,对于本病的防治及体质的改善都大有裨益,临床中应重视脾虚在功能性腹泻发病、治疗、预后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环球中医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f/10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