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根据考古材料,早在年前的殷周之际,黎族先民就曾定居于此。在所有有关黎族的历史画面中,出现最多的场景,便是纺轮纺线,踞腰织锦的黎族妇女,而有关这种特有的纺织工艺,也已经在黎族存续了数千年。(使用踞腰织机纺织的黎族妇女)(“通经断纬”的织造工艺)从最开始的一无所有,到种棉花、纺线、织布、染色、织黎锦,随着岁月的变迁和沉淀,偏居于南疆海岛的黎族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造就了被称为中国纺织史“活化石”的海南黎族织锦。(纺线步骤:棉花去籽、弹松、捻线)(染色步骤:三种染色原料——姜黄、苏黎锦之所以珍贵,主要是因为它所用的制作材料,都来自于原生态的植物,所有的工艺,都是由阿妈们一针一线的精雕细琢。海南五指山通什镇番茅村的妈妈合作社据说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了千年的织锦工艺。(合作社阿妈们的织锦日常)(五指山妈妈制造合作社的黎锦织品)4月10日,新丝路海南公益行之际,小编有幸来到妈妈合作社,走访了社员同时也是黎锦传承人的黄桂南老师、嫁到番茅村织锦30年的黄甫容、以及黄桂南老师的孙女李熙。大家可以通过我与她们接下来的谈话,粗略感受一下这三代人与黎锦不可分割的生活以及黎锦传承的现状。黎锦传承人黄桂南老师Q: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制作黎锦的?A:从10岁开始我妈妈就教我织锦了,但是在那之前,我已经偷偷学习好久,会偷线过来悄悄织。Q:这么多年一直是依照妈妈教的在制作黎锦吗?A:是的Q:所以你们从采集棉花、采集染色原料,比如槟榔,到加工槟榔,染色,这些步骤,都是按照原始的方式在做吗?A:之前是的,现在合作社的染好颜色的棉线是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防线、染色的步骤都是非常原始和繁琐的。织锦还是原始的(踞腰)织机。(已经捻好,染好的线)Q:所以合作社的棉线都是买的现成的吗?A:现在是这样子。Q:和自己纺的,染的线有什么不同吗?A:比自己纺的粗细均匀,颜色也好一点。Q:平时合作社的黎锦订单多吗?A:订单有的时候很多,有的时候比较少,所以忙一阵闲一阵。Q:都是什么样的订单?A:订单一般有筒裙、手机袋和围巾,这几种会多一些。饭店对筒裙的需求是比较多的。(合作社被年轻人喜欢的商品:手机袋,Q:有比较特殊的订单吗,比如客人指定的图案,比较现代的设计?A:也有,一些外国(友)人、搞研究的特别喜欢,会拿自己想要的图案和设计来问。Q:那你们可以承接这些订单吗?A:有纹样成品的话我们可以照着织,没有的话我们就不会织。Q:对于黎锦的纹样或者设计,平时有没有这种创新的尝试?A:我们这一辈的从小跟着妈妈学,有了孩子再传给孩子,我们不像现代人这样可以将这些工艺记录下来再教给下一代,所以现代人可以做的一些纸上的设计我不会(因此也没有创新)Q:订单一般还是省内比较多吗?A:省外的也有,不过具体的合作社的社长会比较清楚,我们只要织就好了(笑)Q:黎锦对于您除了是收入来源还意味着别的吗?A:是老人们的智慧的传承。Q: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传承黎锦吗?A:他们喜欢的话我会让他们传承的,但是如果有自己喜欢的别的工作,也是好的,不强迫他们选择。黄甫容Q:您是什么开始学习制作黎锦的?A:我不是这里人,81年嫁到这里才开始跟着婆婆学习织锦。Q:现在的节日里还会穿黎族服饰吗?最隆重的节日穿的是哪套衣服?A:我有两套黎锦的衣服,身上这套就是其中一套,另一套也差不多。平时过节就换着穿。Q:现在您的主要收入是依靠黎锦吗?A:是的。Q:还有其他别的工作吗?A:种橡胶和槟榔,但是我们这里地少(番茅村离城市较近,地不是很多),而且这两种作物的售价不高,所以收入也不多。Q:您织一条围巾要花多久时间?价格大概是多少?A:织一条围巾大概一个礼拜,价格在~元左右。(普通图案的黎锦,售价在~元/(另一位能够自行设计的传承人胡春芳根Q:买家一般都喜欢什么样的图案和颜色?传统的这种黑底图案卖得怎样?A:传统的图案销量没有一些颜色鲜艳的卖的好,我们会根据需要,改变一些传统的颜色和图案。Q:您觉得黎锦工艺发展最大的困难是什么?A:现在外面的订单,很多花纹在没有标本的情况下我们都不会织,我们只会织传统的一些花纹。还有一次,一个广州商人过来,问我们,你们一条围巾要织多久,我们说熟练的一周左右,他就笑起来,说:我的机器一天能织几百条。Q:那你们有想过购买这种织布的机器吗?A:也可以的,可以增加产量(想了一会)但是机器织的很不牢靠,不耐用,布比较薄,现在我们织的和老一辈织的也是不太一样的,老一辈不要求量,织出来的手感都不一样的。Q:所以还是人工织比较好是吗?A:机器可能我们不会操作(笑),我们只会织布。Q:如果合作社社长买来机器呢?你们会选择哪种织锦方法?A:没有想过......(犹豫片刻)手工织的好,机器不行的。Q:现在有很多可以用来宣传商品的平台,比如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a.com/blcd/14246.html